于是,臨澤縣請來了農業專家,對當地的氣候土壤光熱資源進行全面分析,最后得出結論,臨澤最適合精品玉米制種。要制種,一沒科技實力,二沒經濟實體,千家萬戶無法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實現對接。臨澤縣又在全國范圍內考察引進制種企業。縣上不僅出臺了優惠的招商引資政策,還為企業提供人才服務。熟知當地農業的本土專家,拿著政府工資,專門為企業服務。全國種子企業中的前三強,相繼落戶臨澤,建起了分公司。吸引他們的就是臨澤政府這種到位的服務。
在制種推廣上,臨澤縣按照“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訂單促農業”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制種公司與農戶直接簽訂合同,使農戶在下種之時,就清清楚楚知道了年終的收益。
2005年,全縣制種畝均收入達到1350元,比單種小麥增加了700元,比單種玉米增加了600元,比小麥玉米帶田增收300元。
這種透明實效的現代農業經營方式,迅速贏得了農民的信任。去年,臨澤縣全年制種面積達到25萬畝,占全縣農作物總面積的80%,制種總產量達到1億公斤,企業直接為農民支付現金3.5億元。
每年收獲的季節,臨澤縣工業園區寬闊的馬路上,每天交種子的農用車都會排成“長蛇陣”,這種壯觀景象會整整持續一個月。從冬季開始,通過鐵路公路運送車輛,種子就會源源不斷地運往全國各地。縣委書記康清驕傲地告訴我們:“臨澤縣精品玉米制種產量約占全國的八分之一,臨澤制種每年的豐歉,直接影響全國的種子市場。”隨著制種業的發展,農村養殖業也成了農民增收的一大來源。倪家營鄉戶均養牛5頭以上。鴨暖鄉古寨村十社的祁國正去年養殖收入達到了1萬元。我們3天走訪了4鄉鎮5村的農戶,每一家的經濟結構有著相同的成分。穩定的制種業和養殖業,成了農民新農村建設的有力保障。臨澤縣在培育制種和養殖業的同時,還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去年,臨澤縣輸出勞動力4萬多人次,有組織輸出者達到1.2萬人。
2005年,臨澤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800元。
制種、養殖、勞務三大支柱產業,形成臨澤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使得生態文明建設有了堅強的后盾。新村建設的人家,才敢于花上一兩萬元裝修買家具,購置看起來“奢侈”的太陽能熱水器和配置齊全的家庭影院,村民們才敢于在窗簾、電源開關這些細小的地方精心地布置。“富在農家”在臨澤不是一句空話,而是實實在在的內容。
如果說,整合的國家項目資金是“四兩”的話,那么穩定的農業產業收入才是真正的“千斤”。這個“千斤”正是新農村建設真正的動力,因為有了它,才使得臨澤新農村建設有如此快的速度,待建的農家有如此高的熱情。
上下聯動成合力在臨澤采訪的幾天里,我們在農村聽到最多的詞是:“自愿”、“主動”、“提交申請”,在政府部門聽到最多的詞是:“服務”、“民主”、“順應民意”。將這些來自民間和政府的關鍵詞合到一起,我們強烈地感受到臨澤縣生態文明新村建設的強大合力。
2月21日上午,我們來到倪家營鄉汪家墩村。汪家墩三社是全縣生態文明新村的示范點,但是這個示范點并不是縣政府自上而下強行指定的,而是全社34戶群眾自愿申請爭取的。村民李生國,就是最早填寫申請的人之一。他家原來不在居民點上,交通不便,房屋破舊。聽說要建統一規劃的新農村,李生國聯系好相鄰的5戶人家,向上打報告。結果,全社人齊心協力,村上積極主動,鄉上大力配合,汪家墩三社就將生態文明新村建設的規劃搶到手了。
和汪家墩一樣,新華鎮的向前村三、四兩社也是主動爭搶。四社社長張保生說,以前村子的特點是泥巴土房,小門小窗,老鼠亂跑,柴草飛揚,并且后院留在路前,讓公路上來往的人看著,我們都感到臉燒。這些年大家收入好了,都想蓋房子,村民們跑到村上來問,有沒有好政策,有沒有專門的規劃,村里人都等著呢。去年聽到建設生態文明新村,大伙兒齊齊上,三、四兩個社同時申請建設。現在,張保生和村民們新建的房子,將后院改成前院,高墻推倒,樹起開放式的鐵藝柵欄,大紅的住宅墻上貼著白色的花紋,從高速公路經過新華鎮,向前村統一規劃的村子,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