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風齊唱借力歌
——臨澤縣生態文明新村建設紀實(下)
春風浩蕩,吹暖臨澤。
2000多戶捷足先登的臨澤人,已經沐浴在新農村建設的春風里,享受著全新的生活。
好風憑借力,臨澤縣生態文明新村建設,依靠什么力量,推進得如此迅速?
2月底,我們用幾天時間,尋找讓人期待的答案。
整合資源用巧力汪家墩三社,路為軸,渠為脈,生態家園為主體,門前花壇為亮點,水電通訊和有線電視為網絡,文化大院、衛生所、學校為核心,整齊有序,布局科學。這個39戶人家組成的小村子包含著多元化、現代化的內容。
村支書李生英說,以前只是聽說國家有政策有投資,但是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這么多的部門帶來這么多的好政策,而且每一項政策的后面都帶著大批的資金。如果沒有政府的幫助,村民們最多只能建起一座漂亮的房子,而整個村子的功能無法配備得如此齊全。
李生英所感受到的變化是臨澤縣整合資源、整合資金的結果。縣委書記康清說:“錢還是過去那么多的錢,也沒有改變它們的用途,只不過是將它們整合到了一起,不撒胡椒面,才使得農民覺得國家投資的錢比過去多了。”過去,臨澤縣各單位、各部門每年的支農資金有1000多萬元,每年都在實施一些改變農村面貌的工程,但國家、省、市幾級下撥的各類農村建設資金本來就不多,再加上相關部門各自為政,資金互不配套,星星點點分散使用,因而效果不夠顯著。臨澤縣從2004年開始,在不改變各部門支農資金用途的前提下,將農村沼氣、衛生廁所、村社道路、村文化室、農村水利等項目資金進行整合,集中使用,定向投放,政府出錢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農民自主建設生態文明住宅。
臨澤縣在整合支農資金中,并沒有簡單地捆綁,而是先編制生態住宅、暖棚養畜、沼氣能源、水利設施、自來水工程、村鎮道路、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等生態文明新村建設的總體規劃,然后將各部門、各渠道的支農項目全部納入規劃設計之中,鄉鎮、縣直屬部門也以資金、物資等形式支持新農村建設,有效整合了建設資金和部分閑散物資,并帶動農民自籌資金建設新住宅。
2005年,10個生態文明新村建設,共整合了4個大類27個項目的資金2077萬元,從而帶動全縣農戶在生態文明新村建設中投入資金近1億元。
臨澤縣創造性地整合資源、整合資金,解決了行政單位各自為政不能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問題,從而破解了新農村建設“錢從何處來”的難題。四兩撥動千斤,這一大手筆帶動了廣大的民間投資,也掀起了一浪一浪的建設高潮。臨澤人創造性的大手筆,也贏得了國家發改委的高度評價。
壯大產業是動力有了“四兩”還得有“千斤”可撥。那么,臨澤的“千斤”又在何處?
新華鎮向前村四社社長張保生說,他家的“千斤”在于制種。他家有10畝制種玉米,每年穩定收入1萬多元。蘆灣村支書楊天宏也說蘆灣的“千斤”在于制種,全村精品玉米制種2800畝,農民收入的80%來源于此。
汪家墩三社村民李生國說,如果不是全家13畝制種每年1.8萬元的收入,不用說建這樣高檔次裝修一新的歐式住房,就連普通的磚瓦房都不敢想。蘆灣村村民劉學聰,建設生態文明住宅花了6萬多元,沒有貸一分錢,也沒有借一分錢,他靠的也是制種的穩定收入。
鴨暖鄉古寨村村民張文平雖然借貸了3萬元,但他預算,今年年底就可以還完。
汪家墩村村民郭永兵說,有了穩定的制種收入,就是貸上四五萬元,不出3年,就能還清,誰也不會發愁,農村人也和城里人一樣,敢于超前消費。
支撐臨澤人腰桿的制種業,并非他們的傳統產業。
10多年前,臨澤依靠得天獨厚的灌溉農業,成為河西重要的商品糧基地,還一度成為全國糧食單產冠軍縣。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高耗水、低收益的大田種植模式成了束縛經濟發展的繩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