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王雨“又是一年芳草綠”。伴著和煦的春風,記者來到漳縣武當鄉石墻溝流域。放眼望去,廣袤的田野綠色盡染。山坡上,村落邊,到處杏花盛開,微風送來陣陣花香,沁人心脾。
然而,昔日的石墻溝卻不是這樣,到處亂石成堆,山巖裸露,嚴重的水土流失造就了這里的荒蕪。
“石墻溝一定要變出新模樣!”從2000年開始,武當鄉黨委、鄉政府搶抓國家退耕還林的機遇,因地制宜選擇了耐干旱瘠薄的仁用杏和花椒樹等進行規模種植,拉開了改善生態、治窮致富的大幕。
經過幾載努力,石墻溝流域如今發展仁用杏2000多畝,花椒樹1400多畝,同時套種了紅豆草和紫花苜蓿等優質牧草。果樹掛果了,牧草豐收了,僅石墻溝所在的高家溝村年仁用杏和花椒純收入就為農民人均年增收100多元。昔日的亂石灘變成了今日的杏花村。盡管武當鄉在生態發展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業績,但鄉上并不滿足于此,又把草畜轉化作為妙筆來做。他們組織干部群眾到外地考察畜牧產業,引進優質牧草,邀請專家傳經送寶,加大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等。今年,紅三葉等優質牧草將在石墻溝安家落戶,以發展波爾山羊為主的畜種改良將進一步加快,節能生態的沼氣利用將逐漸普及,同時加快了開發烏龍頭和文冠果兩種珍稀野生美味的步伐。除了這些,今年橫貫石墻溝谷地的漳武公路被縣上確定為生態立縣和建設旅游大縣的新項目,石墻溝流域的干部群眾已經啟動了實施“南封北造”的綠化工程。縣上還將石墻溝流域的高家溝村列為全縣新農村建設的試點村,一幅美麗的新農村規劃圖已經初步形成。清渠道、清路障、清垃圾,改水、改圈、改廁、改道、改宅的“三清五改”活動已掀起高潮,一股新農村建設的熱潮伴著和煦的春風撲面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