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叢:新農村建設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穩步推進
隴西縣縣長 劉富春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全局。隴西作為欠發達的傳統農業大縣,建設新農村,當前的重點是立足夯實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把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主要任務,提升特色產業,改善基本條件,提高農民素質,逐步改變農村面貌。具體抓好五個方面的工作:提升產業,讓農民在特色產業開發中增收。作為經濟比較落后的西部貧困縣份,只有發揮比較優勢,做強特色產業,才能促進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有效增加農民收入。一要輸轉勞務。通過整合培訓資源、加強技能培訓、拓展勞務基地、發展勞務組織、完善服務機制、規范勞務市場,大力發展有特色、有優勢的勞務輸出拳頭“品牌”,努力推動勞動力輸轉由勞力型、分散型向技能型、組織型轉變,實現勞務經濟的超常規發展。二要擴大洋芋。按照“塊狀經濟”的要求,以擴大規模、優化布局、改良品種、推廣科技、落實訂單為切入點,形成北山高淀粉型商品薯、南部山區菜用型商品薯、渭河沿川早熟型地膜馬鈴薯三大種植區域。三要提升藥材。重點狠抓規范化、標準化、多元化種植和精深化加工。尤其在加工上,培育一批有市場競爭力的名優產品,切實提高產品附加值。四要突破畜牧。充分利用豐富的牧草資源,推進以肉羊、肉牛為主的草食畜牧業快速發展。
夯實基礎,讓農民在改善基本條件中受益。要立足現有基礎,有效整合人、財、物,著力加強農民最急需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一要以梯田建設為主,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在全面落實封山禁牧各項措施,鞏固和擴大生態建設成果的同時,重點抓好梯田建設。同時,加快農村能源建設步伐,以沼氣池建設帶動農村改圈、改廁、改廚,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二要以安全飲水工程為主,加強農村水利建設。緊緊抓住被確定為全國節水型社會試點縣的機遇,堅持開源和節流并舉,全面加大水源工程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以及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力度,重點做好引洮工程和蓮峰水庫建設,從根本上解決水這一制約全縣經濟發展的“瓶頸”。三要以通鄉油路為主,加強農村公路建設。四要以社會保障為主,加強農村公共事業建設。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建立,認真實施對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的獎勵扶助制度,完善農村“五保戶”供養、特困戶生活救助、災民補助等社會救助體系,探索建立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強化培訓,讓農民在接受各類培訓中提高。把提高農民素質作為新農村建設的戰略重點和經常性工作,圍繞提高農民自我發展能力這個主題,加快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大力開展農業科技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努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同時,堅持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誠信教育,進一步加強村規民約的完善和修訂,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和“十星級文明戶”“文明信用戶”“五好家庭戶”“文明示范戶”評選活動,為新農村建設創造良好的環境。
分類整治,讓農民在優美人居環境中生活。堅持政府引導、農民自愿、社會幫扶的原則,采取多種模式,搞好村鎮規劃和建設,加強村容村貌整潔,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對存在較多破舊不堪且無人居住危舊房的村莊,拆除破舊房屋,流轉宅基地,實行“拆舊建新”。對規模小、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的村莊,平整道路,美化環境,實施“村莊整修”。對具備條件、有移民搬遷、整村推進等項目支撐的村莊,全部拆除舊房,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實施“整體改造”。對人口集中、經濟基礎好的村莊,整體規劃設計,建設農民“社區新村”。
建強組織,讓農民在基層組織帶領下致富。近年來,農村基層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發揮不夠充分。因此,在新農村建設中,要把建強基層組織放在重要位置,充分發揮基層組織的作用,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組織保證。
(作者系隴西縣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