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發展基礎 轉變增長方式
——甘肅省省長陸浩答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問
■中國經濟時報赴甘肅采訪組
中國經濟時報:陸省長,“十五”時期是甘肅經濟社會發展快、改革開放邁得步子大、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之一,請問您是怎樣概括“十五”時期甘肅所取得的主要 成就的﹖
陸浩:“十五”是進入新世紀后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我國開始實施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部署的第一個五年。面對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面對通貨緊縮、通貨膨脹和出現重大疫情的嚴峻考驗,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的正確領導下,我們甘肅始終高舉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偉大旗幟,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認真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堅持發展抓項目、改革抓企業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發展思路,“十五”計劃的主要預期目標全面完成,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都取得了巨大成績。從我省經濟建設發展的歷史進程看,“十五”時期完全可以說是經濟社會發展快、改革開放步伐邁得大、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之一。主要表現在:
經濟增長快速高效。五年間,全省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2%,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3.7%,實現利潤年均增長43.4%。萬元生產總值能耗由3.1噸標準煤下降到2.4噸標準煤,年均降低4.7%。糧食生產穩定發展,保持了省內自求平衡。綜合經濟效益指數達到143.4,比“九五”末提高69.5個百分點,創歷史新高。
社會發展平穩協調。五年共取得省級科技成果2914項,獲得專利授權2447件。有78.2%的縣區市整體實現了“兩基”目標,青壯年文盲率降低到8.5%,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5%以上。省市縣三級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基本建成。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擴大到14個,參加農民總數達到255萬人。五年人口自然增長率保持在6.02‰。
基本建設全面推進。五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3364億元,年均增長14.6%,超過前五十年的總和。新增高等級公路2649公里,
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由13公里增加到1006公里,成為全國第18個突破1000公里的省份。完成退耕還林工程2118萬畝、退牧還草2280萬畝、封山禁牧1.1億畝,6000萬畝國有天然林全面禁伐,新建成自然保護區21個、面積327.3萬公頃。
改革開放成果豐碩。已有75%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完成產權多元化改革,國有中小企業基本退出一般競爭性領域;2005年,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到全省生產總值的36.2%。五年全省共撤并鄉鎮332個,精簡幅度達到20%。削減、調整省級行政審批事項1531項,減幅達66.2%。經過多年的努力,甘肅對外開放迎來突破性增長,“十五”期間全省外貿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21.3%。
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十五”甘肅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4%,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6.6%,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1.6%。以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實現了“兩個確!。五年累計有48萬絕對貧困人口基本解決溫飽,202萬低收入人口穩定解決溫飽。
中國經濟時報:我們注意到,在甘肅“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有關于甘肅仍處于“夯實基礎、改善環境、突出重點、加快發展”的歷史階段的重要判斷,請問做出這種判斷的依據是什么?為什么甘肅特別強調發展階段問題?
陸浩:這是由甘肅省情的特殊性所決定的。我們都知道,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明顯的階段性,不同的區域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發展的具體目標和發展的具體任務也因區而異。只有準確判斷所處的發展階段,正確選擇發展的路徑,采取獨具特色的政策和策略,區域經濟社會才能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反之,則可能欲速不達。一般來講,目前我國的絕大多數省份都可以劃分為處在兩類不同的發展階段的區域:東部省份的全部以及部分中部和個別西部省份處在條件明顯改善、全面加速發展階段,而絕大多數西部和個別中部省份仍處在夯實基礎、重點發展階段。眾多的數據表明,近些年甘肅經濟社會雖然發展較快,面貌變化較大,但由于歷史和自然的原因,甘肅目前仍屬于后一種區域類別,換句話講,也可以說是處在經濟全面騰飛前的準備階段。對此我們是有充分的思想準備的。
第一,甘肅總體經濟實力還不強,尤其是農業基礎薄弱,加快實現總體小康目標并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邁進的任務十分緊迫。到2005年,甘肅的人均生產總值才剛剛達到900美元多一點,勉強相當于全國2001年的水平。按照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的16項指標衡量,甘肅也落后全國5年的時間,要到2008年才能實現總體小康目標。
第二,甘肅工業比重偏低,企業競爭實力不強,加速推進工業化的任務仍然十分緊迫。目前我國整體上已處于工業化中期水平,但甘肅工業化初期特征還很明顯。全省三次產業中第二產業的比重2005年也僅為43.39%,比全國低2.89個百分點,而第一產業比重卻高出全國3.1個百分點,大體相當于全國90年代初期的水平。
第三,甘肅新的經濟增長點不多,城市帶動作用不強,人民群眾收入水平低,環境承載能力低,實現重點突破與協調發展并重的任務十分緊迫。全省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005年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77%,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1%;城鎮化率甘肅也只有30%,低于全國同期13個百分點。按大口徑計算,全省人均財政收入和支出2004年分別僅為826.7元和1367元,只相當于全國同期平均水平的40.59%和62.20%。
第四,甘肅市場化程度較低,土地、資金、技術和勞動力要素市場發育不完善;投資主體單一,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較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任務十分緊迫。全省生產總值中非公有制經濟比重2005年只有36%,進出口總額和實際利用外資也分別僅占到全國的0.19%和0.42%,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就是甘肅目前的省情,是客觀現實,我們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所制定的各項發展目標和政策措施都要建立在這個省情實際的基礎之上。
中國經濟時報:據我們了解,甘肅人民群眾對“十一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非常關注,為“十一五”規劃綱要確定的宏偉目標感到鼓舞。請問陸省長,甘肅“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主要有哪些?實現這些目標對甘肅的小康建設有哪些重大意義?
陸浩:我省十屆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甘肅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提出,“十一五”期間,在提高質量、降低消耗、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基礎上,全省經濟發展要保持兩位數增長,提前三年即到2007年實現人均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2010年超過萬元。財政收入增幅高于生產總值增幅,地方可支配財力有較大幅度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高。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農業產業化和市場化水平提高,糧食供求省內基本平衡;服務業進一步發展壯大;非公有制經濟實力增強,占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40%以上;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以上,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高到50%以上。五年城鎮新增就業8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力爭高于“十五”時期,年均增長15%;城鎮化率達到35%以上;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6%左右。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5%。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5%左右;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青壯年文盲率顯著降低,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分別達到50%和20%以上;公共衛生和醫療救助體系基本形成,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覆蓋全省農村居民。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6%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左右;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得到加強,和諧社會建設進程加快。
這個目標涵蓋了經濟增長、資源環境、自主創新、社會發展、改革開放、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各個方面,既體現了科學的發展觀的新要求,也符合甘肅人民的強烈愿望,做到了經濟規律、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有機統一。實現這個目標以后,甘肅廣大人民群眾的居住、交通、衛生、文化等生產、生活條件就將有一個巨大的改變,將在實現總體小康的基礎上進一步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邁出更大的步伐。
中國經濟時報:聽了您的講解,我們感受到,甘肅“十一五”時期的奮斗目標,不僅是科學合理的,而且是求真務實的。請問,實現這些奮斗目標甘肅將采取哪些重大措施?
陸浩:“十一五”時期,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進自主創新;始終堅持“兩個高舉、一個加強”和“兩抓兩放”的總體工作思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和工業強省戰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社會事業,努力實現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進程。具體要采取以下十項主要措施。
第一,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著力解決“三農”問題。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積極擴大勞務輸出,鼓勵和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力度,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第二,全力實施工業強省戰略,推進經濟結構調整。采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對石油化工、冶金、有色等傳統支柱產業進行技改,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做大做強現代裝備制造業。培育壯大農產品加工、制藥等新興產業。
第三,加速發展服務業。提高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推進經營管理方式創新,促進金融、保險、證券、信息咨詢、會計、法律服務和房地產、社區服務、文化體育等需求潛力大的服務業快速發展,做大做強旅游等新興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