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史修志是中華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代代相續,歷久不衰。中國存世方志卷帙汗牛充棟,內涵浩如煙海,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彌足珍貴,在人類文化寶庫中光輝燦爛。 甘肅為羲皇故里,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以秦安大地灣為代表遍布全省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存輝映著先民智慧的光芒。夏商之際至秦、漢、魏、晉和南北朝時期先后崛起于今隴東、隴南、天水和河西地區的眾多部落,先后建立了周、秦、“三秦”、“五涼”、仇池和宕昌等王朝或政權,對中華文明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秦、漢和明長城橫亙省境,昭示著西北先民創造世界奇跡的偉大力量。漢代鑿通“絲綢之路”,設郡立縣,開發河西,促進了經濟率先向多元化發展,形成了空前穩定的政治局面。在公元二世紀至七世紀,涼州成了全國著名的政治文化區域中心之一。盛唐時期,甘肅是中國最為發達的地區,“自安遠門西盡唐境凡萬二千里,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歷經北魏、西魏和北周,至隋唐不斷拓建而成的敦煌莫高窟,今天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舉世矚目的瑰寶。周、秦、漢、三國、“三秦”、吐蕃、北宋、西夏、金和元等王朝與地方勢力,先后逐鹿隴原、稱雄天下,展現了氣吞山河、金戈鐵馬的恢弘畫卷。千百年來,生活在甘肅的漢、回、藏、蒙古、東鄉、裕固、保安、哈薩克、撒拉、土和滿等民族和睦相處,攜手共進,推動了民族融合,譜寫了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的歷史篇章。許多名垂青史的風流人物在歷史舞臺上叱咤風云,燦若星辰。在歷史的曲折進程中,晚唐之后,特別是明清以來,由于海路開通,東南沿海地區經濟崛起,全國經濟文化重心南移。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導致甘肅條件惡化,逐漸失去區位優勢,長期飽受政治黑暗、戰亂兵燹和天災頻仍之苦,社會動蕩,經濟文化日趨蕭條,民生凋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后,甘肅大地苦盡甘來,人民當家作主,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舊貌換新顏。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甘肅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革。從1978年到2004年的26年間,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由64.7億元增長到1558.9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07.5元增長到7376.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00.9元增長到1852元。上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實施的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有力地促進了甘肅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經濟結構調整初見成效,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廣大農民穩定解決了溫飽,全省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2600多萬甘肅人民在繼承和發揚古老文明的基礎上正在創造新的歷史輝煌,向全面建設小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邁進。 地方志以特定區域的自然和社會的歷史與現狀為記述對象,縱貫往昔,橫陳現狀,籠天地,攬百業,被譽為“一方之總覽”。就其地情信息蘊含量而言,其他任何典籍都難以望其項背。是以“治天下者以史為鑒,治郡邑者以志為鑒”。
各種方志補史之缺,詳史之略,正史之誤,既是纂修正史最重要的基礎資料,又是了解一地自然條件、歷史演變和經濟文化建設的翔實材料,梁啟超、魯迅和竺可楨等學界大師悉心研究方志,分別在國學和自然科學領域取得了重大成就。同時,歷代方志“矜其鄉賢,美其邦族”,著力彰顯地方經濟社會人文優勢,也是激發愛鄉愛國之情的生動教材。在當今全球化趨勢加快,中國迅速融入世界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地方志又是開展對外宣傳和發展中外交流的重要媒介。
今天人類已經進入信息時代,雖然信息載體日漸增多,傳輸處理方式日新月異,但地方志作為“地方百科全書”,其載有信息的全面性、準確性和權威性仍然無法為其他載體所替代。
歷史是現實的累進,現實是歷史的發展。人類文明無一不是在已有物質和文化基礎上傳承發展起來的。人們要把握現實,開拓未來,就必須深入研究借鑒歷史。黨和政府歷來十分重視編史修志工作。早在延安時期,周恩來同志就指示收集整理陜甘寧邊區舊志資料以資邊區參考。毛澤東同志在革命戰爭年代重覽方志以知情勢,建國后不久即倡議創編新方志以為國家建設服務。
1956年國家《十二年哲學社會科學規劃方案》將編纂地方志列為20個重點項目之一。改革開放之后,黨和政府從承傳中華文明,推進文化基礎建設,深化國情認識,促進信息開發的需要出發,于20世紀80年代初統一部署,開始了全國范圍的編史修志工作。
甘肅修志起始于北朝,興盛于明清,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國內外共存甘肅舊志200多種。“盛世修志”,1983年5月甘肅省六屆人大一次會議作出了《關于重視編修甘肅地方史志的決議》,1984年2月中共甘肅省委批準成立甘肅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至1988年,省、地、縣三級政府全部建立了地方史志編修機構,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主持、各方配合的修志工作格局。各級修志部門全力以赴,發凡定例,傾力采編,20年來先后出版各類新編志書、年鑒和專題叢書300多部(卷),整理舊志30多種,為我省文化建設添繪了重彩。
方志中以省為單位的一般稱為“通志”。甘肅歷史上曾多次編修通志,今存有元修《甘肅圖志》、清乾隆年修《甘肅通志》、光緒年修《甘肅新通志》、民國修《甘肅通志稿》。在新時期,省委、省政府對編修《甘肅省志》非常重視。
1984年組建了由全省各市州地和省直50多個部門黨政主要領導同志組成的甘肅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以王秉祥、陳綺玲同志為主任的前兩屆編委會做了大量工作。省直80多個承編單位數千名有志于此者組成強大編審陣容,遍采史志檔案,詳考文物古跡,廣收民間口碑,正在傾力完成這一巨帙。《甘肅省志》共設80分卷,由《概述》、《大事記》、專志、《人物志》和《附錄》組成。《概述》總攬全志,綜述省情;《大事記》縱貫古今,摘記大事要情;各專志以類系事,分記各科;《人物志》以立傳、簡介和表錄諸體記述入志人物生平;《附錄》收錄重要文獻資料。各志以文為主,輔以數表、圖片。全志約4000萬文字,2000幅圖片。《甘肅省志》的編纂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以中共中央《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為準繩,努力運用新觀點、新材料和新方法,堅持貫通古今、略古詳今、立足當代的方針,全方位挖掘史料,新視角審視歷史,多角度匯述史實。在保持歷史的系統性和連貫性的基礎上,以記述近代以來甘肅革命和建設的歷程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經濟建設為重點,充分反映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所取得的偉大成就。
《甘肅省志》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說明,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以民族興亡為己任,不怕犧牲,英勇奮斗,贏得歷史選擇,成為中華民族解放運動的中流砥柱,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歷史雄辯證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使中國繁榮富強,才能使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甘肅省志》是反映甘肅綜合省情的基礎,承載了資治決策、文化傳承和輿論宣傳的豐富資信,可為總結歷史經驗,深化省情認識,探索發展道路之借鑒。
我們正處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歷史時期,在中共甘肅省委的領導下,全省各族人民正在書寫更加輝煌的歷史篇章。中共甘肅省委十屆三次會議通過的《甘肅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規劃綱要》確定了甘肅文化建設的目標任務,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高度重視并大力發展包括編史修志在內的文化基礎事業,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推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省各級修志部門和廣大史志工作者,要不負黨和人民的重托,總結經驗,再接再厲,開拓進取。要熱愛史志工作,勤奮敬業,精益求精,不斷推出更多更好的史志作品,記錄偉大時代,為人民的豐功偉績和社會主義的崇高事業樹碑立傳。
甘肅是多民族聚集地,在與嚴酷的自然環境和各種反動勢力的斗爭中,鑄就了各族人民純樸敦厚、誠信友善和熱情豪放的性格特征,不畏強暴、剛正尚武和勇于犧牲的愛國情操,百折不撓、堅韌不拔和“人一之,我十之”的頑強毅力,這些優良品質,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甘肅地方史志要重視概括提煉和升華這些寶貴精神財富,使之不斷發揚光大,激勵隴原兒女開拓奮進,走向壯麗美好的未來。
黨的十六大確定了我國本世紀頭20年的奮斗目標,就是要緊緊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全面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
甘肅省的目標是,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達到4000億元左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6000元左右;使全省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我們深知,甘肅經濟社會發展在相當長時期內還會面臨許多挑戰,需要加倍努力,不懈奮斗。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以人為本,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努力推動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全面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進一步推動制度創新和體制創新,不斷深化改革,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堅持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建立更加開放的市場體系,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堅持大力調整經濟結構,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實施工業強省戰略,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把做好農業、農村和農民工作作為重中之重,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堅持統籌協調發展,實施科技興省和人才強省戰略,大力發展科技、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不斷提高人的素質,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只要我們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向,堅定不移地走符合省情的發展道路,我們就一定能夠實現甘肅振興的宏偉目標。
(此文系作者為《甘肅省志》所作的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