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十一月十七日電 題:狂放的河西 狂放的舞樂
作者 王華 殷春永
千里沙漠,一線通道,朔風戈壁,一片茫!醵瑫r分的河西走廊大氣、奔放,讓乍到的筆者為之驚嘆。
據《漢書》記載,公元前一百零四年至前八十八年,西漢政府在現今甘肅境內的河西走廊先后設置了酒泉、張掖、武威、敦煌四郡。
河西四郡的歲月滄桑永遠說不完,但改變不了的是祁連山的雪水將這里灌溉得水草豐美、土地肥沃。一位朋友稱,一提起來河西,總讓人想起鞍馬鏗鏘、刀光劍影。
這,一點兒都不為過,就連此間的舞樂也演繹著“狂放”。
古有魚鱗陣,今有節子舞。走廊東部、祁連山北麓的永昌節子舞,以歡快的節奏、宏大的氣勢和靈活多樣的動作而顯名。
節子舞俗稱打節子,又名霸王鞭,由四人到幾十人表演,節子用近一米的木棍做成,畫彩,中縷孔串古銅錢,舞時“嚓嚓”做響,伴隨鼓點,亦武亦舞,變幻莫測。
相傳由古時驪靬人“魚鱗陣”演化而來的節子舞,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魚鱗陣是一種以盾牌組成嚴密的攻防陣列,“其相接次形若魚鱗”。由于古羅馬軍陣習用此陣以及歐洲節子舞的發達,此間有關人士在討論那個在東方神秘消失了的古羅馬軍團是否在此地繁衍的話題時,還希冀從節子舞中尋覓著線索。
“此鼓只應涼州有,隴上難得幾回聞!绷硗庖环N有著“中國西部鼓魂”之稱的武威“攻鼓子”,也蘊藏著渾厚的魅力。
筆者曾于夏日在武威采風,清晨總被廣場上的腰鼓鼓聲驚醒,不知道它是否得到攻鼓子的點化,亦或其中多少夾雜著攻鼓子的豪放,但它足以令人震撼。
表演攻鼓子需要特定的裝扮,黑衣、黑褲、裹頭的黑布上插著兩根雉雞的彩色尾毛,腰背羊皮長鼓,手執棗木鼓槌,臉上用色澤鮮艷的油彩打著怪異夸張的臉譜。
此外,打鼓演技也很講究,要做到手、眼、神的統一。數十名到上百名儀態剛毅、瀟灑的精壯漢子拉開架勢,只見一條條有力的弧線從空中劃出,由輕而重,由緩而急,初似流泉,漸如驚雷,在隆隆鼓聲中他們提足起舞,雙腿前弓后登,步伐穩健和諧,鼓隊陣形變幻無窮,忽如雁陣展開,忽如長蛇疾沖,忽而列成方陣,忽而旋走太極,勇往直前……使人如臨金戈鐵馬的古戰場。
據記載,已有近千年歷史的攻鼓子源自古時軍隊出征的鼓樂,F在每到年關鬧社火,鄉民們總要走鄉串戶表演攻鼓子,排山倒海的氣勢,增添了不少節日的喜慶,令人振奮。
“這種古老原始的鼓樂不就是這片神奇而厚重的土地上生長的一種‘滾石樂’嗎。”此間學者稱,“兩種舞樂都給人以威武雄壯的西部美感,反映了西部人粗獷豪放的性格和生活的場景。”
如今,河西走廊上樸實的人們,依舊抱著如此的精神狀態,建設著廣闊而又美麗的家園,用自己的風格與方式幸福地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