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發展基礎。加速發展以公路、鐵路為主的綜合交通運輸,大力推進能源建設,進一步加強水利建設,加快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搞好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第五,推進資源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推行節水措施,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加強土地荒漠化、風沙源和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加大工業“三廢”污染防治力度,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推廣清潔生產,實現可持續發展。
第六,推進城鎮化進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強化蘭州特大城市功能,提高中等城市區域中心功能,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的小城市,推進城鎮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區域經濟布局,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支持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立足民族特色和資源優勢,發展區域優勢產業。
第七,大力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協調發展社會事業。培養創新型人才,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努力提高集成創新能力、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和原始創新能力。加快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促進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相協調。
第八,加大改革開放力度,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推進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國有企業改革,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現代產權制度。加快公共財政體系,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不斷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建設。
第九,注重社會公平,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社會服務業,促進多種形式就業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和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繼續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認真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和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加強和諧社區、和諧村鎮建設,維護社會穩定。
第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健全基層自治組織和民主管理制度,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加強信訪工作,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
中國經濟時報:“三農”問題是“十一五”規劃綱要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前不久,黨中央、國務院為此專門發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意見,請問甘肅將如何落實中央意見精神?如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陸浩:“十五”期間,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圍繞解決“三農”問題,甘肅全省上下做出了很多努力。一是不斷加大對“三農”的投入。據初步統計,“十五”期間甘肅向全省市縣下達一般性轉移支付101億元,相當于“九五”時期的5.7倍,年均遞增47.8%,為改革開放以來對“三農”投入最多的五年。二是切實減輕農民負擔。2005年甘肅提前一年自費全部取消了農業稅、牧業稅、農業特產稅,實行種糧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使農民直接得到實惠14.7億元,人均72元。三是不斷加強對農村教育、衛生事業的扶持力度。先后對43個國扶縣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學生全面實行“兩免一補”,共計有近150萬名貧困學生享受了免費課本,免除了近102萬名貧困學生的雜費。四是大力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為調動和激勵了縣鄉抓經濟發展的積極性,甘肅已將全省57個縣的增值稅、營業稅、企業和個人所得稅中上繳省級部分的增量實行全額返還。然而客觀地講,由于自然、歷史等多方面的原因,甘肅目前依然是一個欠發達的農業省份,農業人口還占到總人口的70%以上,農業基礎條件脆弱,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后,農民收入水平低、增收渠道少,部分群眾生活還很困難,吃水難、行路難、上學難、看病難的問題還比較突出。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認真學習、領會中央《關于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的精神,深深感到,中央的決策非常英明、非常正確、非常及時,為我們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三農”工作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按照中央《意見》的要求,結合甘肅的實際,我們的初步想法就是:緊緊圍繞完成“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結合實際、突出重點,統籌兼顧、規劃先行,全力推進”的基本思路,切實加快全省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尤其要把發展生產擺在新農村建設的首位,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創新體制機制,確保農民收入穩定較快增加;以鄉村道路建設為重點,從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入手,努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從發展農村教育衛生事業入手,促進農村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當前的重點工作主要有四項:
一是大力培育特色優勢產業,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在確保糧食自求平衡的基礎上,繼續從戰略主導產業、區域優勢產業和地方性特色產品三個層次上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擴大馬鈴薯、果蔬、中藥材和制種業等特色優勢產品基地規模,提高質量。把草食畜牧業作為特色農業發展的主攻方向,通過改良畜種,改變養殖方式,建立健全防疫體系,發展草畜產品加工等措施,進一步加快草食畜牧業的發展。培育一批起點高、規模大、輻射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實現加工增值,帶動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是發展勞務經濟,促進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大培訓力度,力爭每年培訓農民150萬人次,輸出500萬人次。通過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促使甘肅農民由“體力型”向“技能型”加速轉變,達到一戶輸出一個勞務,收入占到農村家庭總收入的一半。同時幫助一部分農民工在城鎮定居,帶動農村經濟結構、勞動力結構的調整。
三是突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以鄉村道路建設為重點,先易后難,先人口集中區、后人口分散區,加速推進農田水利建設、中低產田改造,推進節水農業設施建設。大力推廣沼氣、
太陽能等新型能源和改水、改廁、改廚等,引導農民逐步走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四是繼續以教育和衛生為重點,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進一步加大投入,強化財政支持力度,到2007年全省普及九年義務教育,2008年,全省普遍建立新型合作醫療制度,2010年,健全和完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完成縣鄉兩級醫療衛生機構改造任務。不斷提高農村各類社會保障面,逐步縮小城鄉社會保障水平的差距。我們設想,通過“十一五”的努力,切實推進甘肅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比較大的進展。
陸浩簡歷
中共甘肅省委副書記,甘肅省省長。
1947年4月生,河北昌黎人,1981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8年9月參加工作。1963年9月至1968年9月在沈陽化工學校學習。1975年9月至1976年9月在大連工學院化學工程系學習。1978年2月至1982年2月在蘭州大學化學系分析化學專業學習。大學文化。
1968年9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一二五部隊第四研究室技術員。1971年7月—1975年9月任國營5266廠技術員、人事干事。1976年9月—1978年2月任國營5266廠技術員。1982年2月任蘭州大學化學系教師、年級政治輔導員。1982年4月任中共甘肅省委辦公廳秘書和省委書記辦公室副處級和正處級秘書。
1985年11月任中共甘肅省委組織部副部長。1993年2月任中共甘肅省委常委兼組織部部長。1996年3月任中共甘肅省委常委、蘭州市委書記。1998年11月當選第九屆中共甘肅省委副書記、常委,兼任蘭州市委書記。2001年1月任甘肅省副省長、代省長。2001年1月17日任甘肅省省長。2002年4月當選為第十屆中共甘肅省委常委、副書記。2003年1月再次當選甘肅省省長。
是中共十五屆中央候補委員,十六屆中央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