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嚴存義
夏秋時節,榆中縣北部干旱山區的田野里,采用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種植的玉米長勢正好,比未覆膜大田玉米高出近1米。“在只有90毫米左右降水量的情況下,玉米豐產已成定局,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榆中縣農牧局負責人如是說。
通過多年試驗示范,全膜雙壟溝播旱作農業新技術去年在榆中縣試種成功,當年推廣面積只有幾千畝,今年迅速擴大到7.6萬畝。7月中旬,全省旱作農業區的200多名農業技術人員前來參觀學習,大家一致認為,全膜雙壟溝播新技術,集成了膜面集雨、覆蓋抑蒸、壟溝種植等多項技術,集雨、抗旱、增產效果十分明顯,特別適合在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的旱作農業區推廣。
我省是全國最干旱的省份之一,旱作農業區涉及10個市州69個縣市區。旱作農業區干旱多災,糧食平均畝產僅為178公斤,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8公斤。旱作農業區是我省小麥、玉米、馬鈴薯等糧食作物的主產區,發展旱作農業,確保糧食增產增收,一直是我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對此,我省的主導思想是:變被動抗旱為主動抗旱、變傳統抗旱為科學抗旱、變單一抗旱技術推廣為綜合抗旱技術組裝配套,大力推廣旱作農業新技術、新成果,推動旱作農業較快發展。
發展旱作農業,說到底是解決“水”的問題。“水”到底從哪里來?怎樣才能科學、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水資源?對此,全省各有關部門和農業科技人員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他們圍繞“蓄住天上水、保住土壤水、用好地表水”,創立了“用水、保水、蓄水、攔水、截水”五大技術體系,探索出了“梯田+水窖+地膜+滴灌”的旱作農業發展路子。
旱作農業技術的“核心”,其實就是如何蓄住有限的天上水,并利用集成技術,將無效降水變成有效降水。要蓄住水,最基礎的工作就是修梯田,打水窖。目前,全省水平梯田累計達到2817萬畝,占全省耕地總面積的55.2%,占旱地面積的84.3%;累計打水窖360萬眼,年蓄水能力達2.16億立方米,集雨節灌面積達到528萬畝。
蓄住天上水后,如何高效利用是個關鍵。為此,全省廣大農業科技人員通過長期試驗示范,成功推廣和應用了地膜覆蓋、抗旱播種、培肥地力、高效節水、集雨滴灌等旱作農業新技術,并逐步將這些技術進行組裝配套,集成運用,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資源,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今年,全省推廣地膜雙壟溝播、膜側溝播、滲水膜覆蓋栽培、全膜覆蓋等種植面積達1500萬畝,占全省耕地面積的近三分之一,可增產糧食10億公斤以上;利用注水播種、水平溝種植、玉米撮苗、馬鈴薯坑種等技術播種農作物達1300萬畝;大面積推廣秸稈還田、種植綠肥、增施有機肥、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年配方施肥2500萬畝,秸稈還田1200萬畝,化肥深施2300萬畝,耕地質量大大提高;滴灌、管灌、膜下滴灌以及“集雨+水窖+微灌”技術在日光溫室的運用,有效解決了干旱山區發展設施農業缺水的問題。同時,各地還通過機械深松、秸稈覆蓋還田、少免耕作、鎮壓保墑等機械化技術與農藝技術的組裝配套,形成了高效、靈活的旱作節水機械化綜合配套技術,節水、保水、增產效果十分明顯。
通過多年努力,我省旱作農業有了較大的發展,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旱作農業在發展中還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旱作農業技術推廣的廣度和深度還不夠,全膜覆蓋、雙壟溝播、少耕免耕等成熟抗旱新技術還沒有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抗旱技術應用仍比較單一,各項技術的組裝配套程度較低,綜合抗旱效果仍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旱作農業機制創新、科技創新不夠,旱作技術研發能力還比較低;大多數旱作農業區仍以種植業為主,節水明顯的草畜、林果、特色產業的比重仍然偏低。這些都成為制約我省旱作農業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對此,省委、省政府提出,“十一五”期間,各地要以科技為支撐,以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和培肥地力為重點,堅持農機農藝相結合、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配套,建立抗旱增收的長效機制,全面提高旱作農業的發展質量和水平。要大力推動綜合抗旱技術的普及和應用,對現有的抗旱新材料、新技術、新措施、新機具進行組裝配套,形成標準化、系統化、科學化的綜合抗旱技術體系,使旱作農業區科技含量不斷提高,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要在年降水300毫米左右的干旱區,大力推廣以全膜雙壟溝播為主的地膜覆蓋新技術,力爭旱作農業區每縣每年至少推廣1萬畝,到2010年達到5萬畝以上。要突出耐旱、抗旱性品種推廣應用,擴大玉米、馬鈴薯、糜谷、紫花苜蓿等抗旱耐旱作物種植面積,大力推廣種子包衣、藥劑拌種、精量半精量播種等配套技術,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