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日報訊 和世界各國民間藝術家一樣,甘肅的各族民間藝術家們在保護民間藝術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他們既是民間藝術的創造者,也是傳承者,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有祖傳的絕活和自創的絕活。在日前舉行的全省民間藝術品展覽暨民間才藝展示活動中,令記者大開眼界,其中許多民間工藝產品無論在造型,色彩,還是圖案紋樣以及制作工藝等方面,都具有鮮明的甘肅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是地地道道堪稱一絕的民間工藝產品,大多數產品作品將為開發民間文化產業和文化產品走向全國乃至世界提供了有利的資源。
蛋殼上的七彩世界

劉踐和他的蛋雕作品
小而薄脆的蛋殼也可成為雕刻家手下的杰作,今年38歲的劉踐就是這些杰作的主人。生在東北,長在蘭州的劉踐搞蛋雕有10多年的時間。他家是個書畫世家,從小受家庭影響,書法、繪畫、篆刻都有涉獵,尤其對雕刻藝術情有獨鐘,以致后來專門拜師學習蘭州獨有的刻葫蘆藝術。就在那個時候,他突發奇想,同樣的雕刻用在蛋殼上豈不美哉?后來他查資料得知,原來先人早有在雞蛋上搞雕刻的先例,憑著資料記載,劉踐便開始在雞蛋上做起文章來。
劉踐告訴記者,在蛋殼上搞雕刻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兒,蛋殼的厚度僅在0.1到0.2毫米,要用普通的雕刻刀在光滑而薄脆的蛋殼上雕刻,稍不注意蛋殼就會破碎,前功盡棄。成千上萬只雞蛋從他手中進入垃圾桶以后,他終于成功了。后來劉踐開始嘗試在各種各樣的“蛋”上創作,小到鵪鶉蛋,大到鴕鳥蛋、鵝蛋、鴨蛋,都成了他創作的對象。雕刻方法也從簡單的平面雕刻發展為浮雕、鏤空雕刻。記者在他家的櫥柜里看到了他的作品,雞蛋殼上欲跳欲飛的金魚、蝴蝶,鵪鶉蛋上刀法細膩的傳統福祿壽圖案,鴕鳥蛋上引頸高歌的仙鶴和反彈琵琶的飛天……所有圖像形神兼備、惟妙惟肖,令人拍手叫絕。
用手撕出“中國印”
書畫、篆刻作品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但是用手撕出的字、畫、印卻極為罕見。謝天寶就是這樣一個能人,他自創的絕活———撕紙書畫印,近年來吸引了不少海內外游客慕名前往參觀,他也因此評上了我省農村實用文化人才“副高”職稱。
今年50歲的謝天寶,從16歲開始學習書法、繪畫、篆刻,這缺一不可的技能為以后的撕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是因為有了這些功底,他撕起紙來得心應手。謝天寶告訴記者,他撕紙也是這六七年開始的,在無意間發現了自己的這一絕技,他說有一次幫別人剪“喜”字,突然忘記了筆畫,就隨手拿起廢紙撕著看,結果一個別具一格的“喜”字展現在他面前,當時他驚喜極了,隨后突發奇想,開始撕印。謝天寶將篆刻這一方寸藝術轉變為巨印藝術,而撕紙書法作品既表現了毛筆的書寫特點,又具有撕紙的蒼樸、自然。給蟈蟈一個金窩窩只有小學三年級文化程度,沒有繪畫功底,缺少先進設備,但卻能編制出近30個花色品種的蟈籠。其作品在全國鄉貿恰會暨天水伏羲文化旅游節、全省民間藝術品展覽上一亮相,便倍受矚目,并獲得優秀作品獎。這個能工巧匠就是秦州的民間藝人吳云生。
記者有幸在全省民間藝術品展覽上見到了吳云生的蟈籠,其形如鳥籠,卻比鳥龍精致的多。喝水杯子那么大的蟈籠上編織的香草蔓兒、梅花、蝙蝠、龍等圖案,栩栩如生;\子上的每條竹條都極精細,細的讓人不敢去拿,生怕一不小心弄斷了,但用手捏一捏,會發現它相當的結實;更讓人叫絕的是古香古色的籠子泛著金屬的光澤,讓人很難相信它是竹子做的。
從2000年以來,許多愛好者慕名造訪,他的蟈籠曾有人最高出價到1萬,可見其藝術價值的確不菲。吳云生還有一個愿望,那就是如何讓天水的蟈籠發揚光大。
“龍鳳盤”將申請專利
2005年5月10日,甘肅省天水市昊華陶藝廠以“伏羲文化”為主題開發的民間工藝紀念品“龍鳳盤”開窯上市。由此使這一具有獨道制作流程的民間工藝品以每年收入20萬的速度,形成產業化發展模式。以上這些都是我省雕塑藝術師、昊華陶藝廠負責人蕭平告訴記者的。
蕭平的制作工藝非常獨特,主要是泥料的配方以及燒制過程與眾不同。蕭平告訴記者,他打算盡快將這一制作工藝申報專利。此外,目前在國內陶器平面制作工藝仍存在一定難度,蕭平在制作、雕刻陶器時已完全克服這一難題。
據蕭平介紹,“龍鳳盤”是以“伏羲文化”為主題開發的旅游紀念品的典型之一,將其開發為一種特別的工藝品出售,既宣傳了伏羲文化,又取得了經濟效益。“龍鳳盤”在批量生產前后都具有相同的藝術價值,它不會因為成為商品而失去它的意義,在制作方面只是培土可以一次做許多個,但雕刻、打磨等仍然是手工操作,完成一個需要3天時間。(肖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