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出席今年全國人代會的48名甘肅代表中,馬含嵐、畢紅珍兩位“80后”人大代表走進了人們的視線。
26歲的馬含嵐是東鄉縣旅游局的工人,28歲的畢紅珍是平涼市崆峒區白廟鄉白廟村的農民。作為工人和農民的代表,她倆將在全國人代會上提交什么建議?在代表們赴京的前夕,利用準備建議的間隙,本報記者采訪了兩位“80后”代表。

全國人大代表馬含嵐和畢紅珍
“80后”山妹子代表甘肅進“兩會”
蘭州晚報記者專訪全國人大代表馬含嵐和畢紅珍
山村里走出的全國人大代表
馬含嵐生在東鄉、長在東鄉,也是東鄉族人,最早在計生部門工作,2006年調入東鄉縣旅游局。馬含嵐說,東鄉縣的旅游業才剛剛起步,還在摸索階段。旅游局目前的工作就是想方設法出謀劃策,開發唐汪川尖山刀民俗旅游項目。
在平涼市崆峒區白廟鄉白廟村,人們都知道有個開超市的小畢,她就是畢紅珍。因為當過代課教師,所以她對教育的改革感觸頗深。“前些年,我經常跟著校長挨家挨戶去動員,讓學生能正常入學。實在沒辦法,學校就動員老師們幫學生交學雜費。”畢紅珍說,因為春季開學的時間跟農民的春耕非常近,農民要買化肥、薄膜,都需要花錢,如果再交學費,很多家長只能選擇保證春耕而放棄入學。自從減免義務教育學雜費后,農村孩子都能上學了,人人都說黨的政策好。
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馬含嵐和畢紅珍說:“我們能代表本地區、本民族去參加全國的盛會,一定會珍惜這個機會,認真負責地開好會。回來后更要干好本職工作,起模范帶頭作用,還要加強學習,多調查民意,多反映民聲。”
馬含嵐:建議對東鄉加大扶持力度
作為土生土長的東鄉人,馬含嵐對自己的家鄉了如指掌。“東鄉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以東鄉族為主體的自治縣,也是全國最貧困的少數民族自治縣之一。在全省86個縣市區綜合實力排序中,一直處于最后一位。全縣總人口27.31萬人,其中東鄉族人口占84.19%。東鄉縣自然條件嚴酷,是全國有名的干旱山區。
馬含嵐說,長期以來,教育、衛生、人畜飲水、鄉村道路等特殊困難嚴重困擾著東鄉縣的經濟社會發展。全縣經濟以農業為主,耕地中山旱地占87.3%,糧食生產處于靠天吃飯的狀態。多年來,中央和省上投入了大量的扶貧資金,但由于生產和生存條件差,許多扶貧措施未達到預期效果。目前,全縣仍有絕對貧困人口5.27萬人,低收入人口4.98萬人,農村貧困面達38.5%。
據悉,隨著國家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工作的開展,東鄉縣周邊的保安族、撒拉族、裕固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明顯加快,而東鄉族作為甘肅獨有民族之一,在得到國家政策扶持、項目安排上遠遠低于保安族、撒拉族、裕固族等兄弟民族。為此,馬含嵐將代表27萬東鄉人,請國家把東鄉族自治縣列入特困民族縣,采取特殊照顧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畢紅珍:建議設立農民工工作常設機構
畢紅珍可以說是新時代農民的代表,因為可以上網,拉近了她與外界的距離,而周圍外出打工的人逐年增多,也讓她把關注的重點放在了農民工問題上。
“為保障農民工權益,國務院于2006年出臺了《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建立了農民工聯席會議制度,在勞動保障部設立了農民工工作辦公室,各省市區政府也先后建立完善了農民工聯席會議制度,在勞動保障部門設立農民工工作辦公室。但從近兩年的工作實踐看,由于農民工聯席會議制度由30多個部門和群眾團體組成,類似于一個領導小組,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沒有專門、固定的農民工工作機構,編制的缺失,直接導致沒有相應的工作經費。加之各地農民工工作辦公室大都掛靠在就業中心、勞務工作辦公室、勞動保障監察機構等,工作人員流動性大,工作銜接不夠,往往出現推諉扯皮、都管都不管等問題。為此,建議國家把農民工工作機構設為常設機構,真正從編制和經費方面予以有力保障。”這就是畢紅珍《關于設立農民工工作常設機構的建議》,顯然已經跳出了自我的限制,承擔起了人大代表為人民的神圣職責。記者劉蔚霞
代表資料
馬含嵐,出生于1982年,東鄉族人。最早在計生部門工作,2006年調入東鄉縣旅游局。馬含嵐說,以前看人大代表都是在電視里,覺得很神圣、很光榮,也很遙遠。現在自己當選為人大代表,感覺到的只有責任。馬含嵐在本次全國兩會期間準備要提交的建議是:呼吁將東鄉縣列入全國特困民族縣。
畢紅珍,出生于1980年,回族。平涼市崆峒區白廟鄉白廟村農民。畢紅珍在得知自己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后,高興得一夜沒睡。在周圍十里八鄉,還沒聽說誰當過全國人大代表,她擔心自己能不能做好。畢紅珍在本次全國兩會期間準備要提交的建議是:設立農民工工作常設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