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糧食60年
糧食安全的“穩壓器”和“蓄水池”
“手中有糧,心里不慌。”在糧食流通工作中,手中的糧源于哪里?糧庫儲存是關鍵。儲糧積谷,豐年存入,欠年沽出,調節糧價,救濟民食。正如省委副書記、省長徐守盛今年3月份對全省糧食流通工作作出的重要批示中指出:“抓緊充實和優化各級各類糧油儲備,充分發揮儲備糧油的‘穩壓器’和‘蓄水池’作用。”
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省糧食倉儲管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糧倉建設從土圓簡易倉到高大平房倉,倉容從窘迫不足到寬綽有余,倉儲管理從單一保證數量到運用科學技術保證數量和質量。
夯實基礎增加倉容管好糧
糧食行業的經營基礎、物質基礎,就是糧倉和糧食。擁有大規模的倉庫和倉容,是糧食宏觀調控部門的物質保障。糧食倉儲工作的60年,就是不斷夯實糧食宏觀調控的最大物質基礎——糧倉及倉容的60年。
我省解放初期,僅有從國民黨政府接收的土木結構的糧倉17萬噸,這對全省而言,是杯水車薪。50年代,投資4300萬元,建成倉容82萬噸,這一時期糧倉倉型以蘇式倉為主,儲糧雖多,但通風散熱差。70年代,建了一批房式倉、土圓倉、磚園倉,這些倉通風良好,但容量小,進出難。
80年代以后,為了解決多年來不斷出現的農民賣糧難、糧食部門儲糧難的問題,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省糧倉建設步伐加快,大規模的建設就有3次。第一次是1984年至1988年,11個項目,投資3200萬元,建成糧倉26萬噸,在全省范圍內初步形成了一個點面結合、城鄉貫通的儲糧網絡。第二次是90年代初,主要進行了國家糧食儲備庫和省內周轉糧庫建設,15個項目,投資7000多萬元,建成糧倉22萬噸。第三次是1998年,進行了建國以來投資最多、倉容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國家糧食儲備庫建設,21個國儲庫建設項目,總投資4.6億元,建成糧倉98萬噸,分布在全省11個市州。從此,糧庫遍布隴原大地,成為老百姓認識糧站、糧管所之后,又一逐漸熟識的糧食建筑。根據不同時期出現的糧食豐收、倉庫爆滿、大量糧食露天存放等突出問題,在大中型糧庫建設的同時,及時開展了簡易倉儲設施、簡易糧庫和小型糧庫建設。1986年至1998年,共投資8748萬元,建設簡易糧庫378個、倉容70萬噸,這些簡易糧庫約有三分之二建在了河西地區,與河西商品糧發展相呼應。為了不斷增強糧食放開之后的政府調控能力,省政府從2003年開始,每年安排預算內建設資金300萬元,實施省級糧食儲備庫建設。20年來,糧倉建設在倉型上幾經變革,優點更加集中,其中90年代建設的高大平房倉現代化程度最高,更有利于科學儲糧,這是建庫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的結果,也是廣大糧食職工智慧的結晶。截至2007年底,全省糧食建成倉容量達到416萬噸,是1949年倉容的25倍。
物流是目前商品流通領域里,最能體現現代化程度的商品流轉活動。2003年,我省緊跟全國建倉的新形勢,全面啟動了糧食現代物流項目建設,具體為糧油運輸、保管、配送、包裝和物流信息處理等物流硬件建設。省糧食局積極會同相關部門通過大量遴選、論證,儲備了20個比較成熟的物流建設項目。2009年,我省糧食物流項目建設初露端倪,省糧食物流中心、河西區域糧食物流中心、定西糧食物流中心三個項目建設項目已經批準立項,年內開工建設,總投資6600多萬元,其中地方政府債券安排3000萬元。
現在,即便你是一名不諳糧庫建設的人,僅憑所見,你也會贊嘆不已:庫區糧倉林立,排列有序,壯觀氣派;每幢倉房都是20多米的大跨度,大型鋼筋混凝土屋架,大型彩鋼屋面板,外觀氣勢恢宏,入內視野開闊;6米高的散糧平鋪倉內,糧面平整如鏡,賞心悅目。嶄新的現代化企業形象一定會給每個參觀者都留下深刻印象。
建章立制從嚴管理儲好糧
糧食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物資,每一項糧食倉儲管理制度都和當時的國情密不可分。60年來,我省出臺的一系列糧食倉儲政策和措施,核心目標是為了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建國之初,糧食供需矛盾十分突出,1953年,省糧食廳頒發了《甘肅省糧庫管理暫行辦法》等制度,從糧倉管理人員的配備、考核,到糧庫的檢驗、出入庫、儲糧保管等,做了詳細規定,標志著糧食倉儲管理邁向制度化。隨后出臺的各項管理制度,均明確了糧食入倉出庫、過斗過秤、存儲、損耗等上級派員監看的嚴格內控制度,為穩定當時的糧食局勢起了重要作用。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省糧食倉儲管理煥發了生機。在嚴格執行原商業部制定的各項糧油倉儲制度的同時,面對越來越繁重的倉儲任務,應形勢之需,從實踐中總結理論,制定了符合我省省情的新規定、新辦法,極大地調動了廣大糧食職工干事創業的熱情,增強了儲好糧的責任感。1985年,甘肅省制定實行了42項糧油質量標準,保證了糧油生產有標準,檢驗有依據。90年代,為防止糧食銷售價格放開后出現庫存管理上的混亂,建立了全省范圍的清倉查庫制度,確保糧食儲存數量真實、質量安全。各地對保糧人員實行了倉定人、人定責、分計獎罰的崗位責任制,簽訂儲糧安全責任書,保糧工作水平顯著提高。21世紀,是我省糧食倉儲管理發展最快的時期,一系列新標準的頒布,為保糧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每年春季、秋季開展的“查安全、核庫存、除隱患”糧油大普查,從實踐上確保了儲糧安全。
“一符四無”糧庫,對每個糧食職工而言都是耳熟能詳的,值得一提。1955年,響應國家號召,在全省糧食倉儲企業開展了“四無”糧倉創建活動,即“無蟲害、無霉變、無鼠雀、無事故”(后根據實際需要,又增加了“賬實相符”)。“一符四無”以深入淺出的語言,形象地涵蓋了安全、科學保糧的難點和重點,沿用至今。從1956年,只在莊浪和渭源兩縣試點運行,經過50多年的不懈努力,到目前,全省95%的儲糧單位、96%的倉容達到了“一符四無”標準。50年來,“一符四無”糧倉也不斷增加新的科學內涵,提出了更高更強的硬件標準,其不斷發展、不斷累積的倉儲管理經驗,將作為糧食企業倉儲管理的“傳家寶”,傳承下去。
科學保糧為民造福吃好糧
經濟學家茅于軾曾多次闡述“糧食安全是老百姓的第一安全”這一觀點。一日三餐,誰都要吃,糧食是最直接關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商品。所以,儲備糧食不等于單純的保管糧食,不少糧、不壞糧不意味達到了高標準;采用科學、合理的儲藏方式,延緩糧油品質劣變趨勢,保持其營養成分和商品品質,維護人民身體健康,才是儲藏糧食的最高目標。
糧食源自自然,儲藏必須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保證糧食本色,不管儲糧技術如何改進,綠色儲糧是糧食人秉承的宗旨。五六十年代,糧食職工即創造了許多行之有效的綠色儲糧方法,如殺蟲滅菌不用藥物,利用自然氣候將豌豆和小麥曝曬到40度以上,乘熱入庫,壓蓋保管;在零下13度的低溫季節,將蟲麥出倉攤成10厘米厚,每2小時翻一次,經兩晝夜可殺蟲100%。這些保糧方法是糧食人“寧流千滴汗,不壞一粒糧”的最好詮釋。
進入80年代,全省確定了8個儲糧新技術試驗推廣點,推廣了地下倉儲糧、機械通風儲糧、雙低儲糧、露天儲糧、自然低溫儲糧、綜合防治等適合甘肅省情、因地制宜的儲藏技術,見效快、投資少,保證了糧食品質。如低溫儲藏技術,把我省冬季寒冷低溫的自然條件作為能源加以充分利用,使糧溫常年不超過15℃左右,蟲霉活動受抑制,大大減少了熏蒸次數,保證了儲糧品質。到2002年,全省低溫儲藏糧食100多萬噸,占總庫存的三分之一。打柴溝糧庫運用此方法保管的小麥儲存期超過15年,發芽率仍在90%以上,其它品質指標也保持得較好。
農村儲糧作為藏糧于民的源頭,是倉儲管理的重點領域。近年來,在慶陽、天水、平涼等地農村實施了科學儲糧專項建設,通過幫助農戶配備專用糧倉、實地培訓等,使農戶儲糧損失由原來的8.2%下降到2.8%,減少農戶儲糧損失,使成千上萬農戶從中受益,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儲糧設施設備配置增多,保糧向“優”提升。建國初期,我省征收公糧憑眼觀、牙咬、手摸檢驗質量,糧倉作業均靠人力,少數糧庫配有水分測定器。80年代后,采用新技術成果,我省在省、市直屬大庫實施機械了通風、糧情電子檢測、環流熏蒸為主要內容的科學儲糧應用項目,糧食也享受了“空調”待遇、高端科技服務。配備了檢化驗、汽車衡、輸送機、補倉機等現代設備,大大提升了糧庫現代化作業程度。省市大中型糧庫在主要作業環節上,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微機控制和管理;目前,全省糧食系統配備有各類檢化驗設備4340多臺(套),省、市直屬倉庫基本具備了國家糧食局要求的檢化驗設備標準配置。國有糧庫基本杜絕了“陳化糧”,實現了期待多年的常儲常新。
人是第一生產力,我省不斷提高保糧人員素質,加強隊伍建設。為增強理論水平,2003年開始,全面實施保管員持證上崗制度,目前,全省共有持證上崗的糧油保管員7526人,全部經過專業培訓,通過了專業考試。長城糧庫等一批大型倉儲企業采取崗位練兵方式,對保管員進行“半軍事化”訓練,練就了儲糧“一口清”“活賬本”等基本功,80%以上的保管員具有大中專學歷、初級以上職稱,為儲備好糧食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