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領先 全國一流
我省建設“戲劇大省”的底氣與勇氣
去年底,以舉辦“甘肅省加快戲劇大省建設論壇”為標志,“戲劇大省”建設提上日程。
今年初,全省精品劇目創作座談會召開,“戲劇大省”建設進入實施階段。
5月底,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甘肅戲劇大省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把戲劇大省建設作為全省文化建設的著力點和促進文化發展繁榮的突破口。
鼓點緊密,大幕拉開。
底氣何來
甘肅是一個有很多“現象”的地方。土地貧瘠、書畫文化卻異常活躍的“通渭現象”;比如“《讀者》現象”,很多人就不明白,全國發行量第一的期刊,怎么就出在了經濟欠發達的甘肅?還有“農家書屋現象”,農家書屋從甘肅開始,正以星火燎原之勢遍及大江南北。
書畫、雜志、農家書屋,都是文化,文化如水,越是貧瘠的土地,越需要它的滋養。反過來講,越是貧瘠的土地,越有閑暇聆聽心靈和大自然的聲音。這些聲音,就是文化。
戲劇,是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聆聽心靈的另一種方式。在甘肅,相繼出現了秦腔、隴劇、隴南高山戲、文縣采茶戲、西禮影子腔、甘州高腔戲、曲子戲等20多個劇種。
甘肅人愛戲,于是就出戲。漸漸地,甘肅出戲,成為共識。屈指數來,在全國叫得響的戲,早期有話劇《在康布爾草原上》、隴劇《楓洛池》、歌劇《向陽川》等;后來又出現了威名赫赫的舞劇《絲路花雨》、《大夢敦煌》等,近年出現的隴劇《官鵝情歌》、雜技劇《敦煌神女》、音樂劇《花兒與少年》等,同樣既有口碑又有獎杯。
剛剛過去的2009年,是甘肅戲劇的豐收年,京劇《絲路花雨》、秦劇《百合花開》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舞劇《絲路花雨》、《大夢敦煌》獲文化部“優秀保留劇目大獎”,隴劇《官鵝情歌》成為國家舞臺藝術工程精品劇目。這些獎,個頂個地貨真價實。
最值得宣揚的還不是這些獎,而是它們在群眾中的受歡迎程度。《絲路花雨》30年演出了1600多場,《大夢敦煌》10年演出了800多場,省秦劇團在今年的前5個月里已下鄉演出120多場,省雜技團的雜技劇《敦煌神女》在臺灣3個月連演200多場,省委宣傳部組織開展的“千臺大戲送農村”活動每年向全省1225個鄉鎮進行一場公益性演出……
時機已到,甘肅建設戲劇大省的步伐加快。
清醒認識
2009年年底,省上舉辦“甘肅省加快戲劇大省建設論壇”。原《中國戲劇》總編黃維鈞在論壇上說,“甘肅在我國戲劇事業的地位,如果排出前五位的話,其中就有甘肅。我覺得現在說甘肅就處在戲劇大省的地位并不為過。”
他說自己的這番話,是經過一番思量的。原中國劇協分黨組副書記、《劇本》月刊總編、中國文聯藝術理論研究室主任齊致翔也盛贊甘肅戲劇“無論從獲獎數量、市場占有、觀眾口碑、藝術成就哪方面來衡量,稱其為‘戲劇大省’都是實至名歸的不爭事實。”
說這些話的人都是國內戲劇界響當當的專家,在他們看來,甘肅已是名噪全國的戲劇大省,但甘肅何以還要提“加快建設戲劇大省”?
在新近出臺的《關于加快甘肅戲劇大省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我們注意到有這樣一段文字:“甘肅戲劇的優勢地位還不穩固,存在著投入不足、人才短缺、大部分院團體制機制不活,市場開拓能力不強等問題。”
沒有誰比甘肅人自己看得更清楚。《意見》出臺前夕,第九屆中國藝術節在廣州舉行,在這場戲劇藝術的盛宴上,許多省份的參賽劇目表現出的氣勢可謂“咄咄逼人”。
氣勢首先來自于好劇本,河南省越調劇團的《老子》、上海京劇院的《成敗蕭何》等劇,將這一點體現得淋漓盡致。氣勢還來自于強烈的宣傳意識,重慶市川劇院的參賽劇目《李亞仙》抵達廣州后,立即成為媒體的寵兒,他們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令廣州當地記者一邊猛發稿件,一邊替省內院團抱屈:“相比之下,我們自己‘炒’得不夠。”氣勢還來自于戲劇明星的影響力,唱晉劇的謝濤,唱川劇的沈鐵梅,唱的雖是地方戲,但他們的知名度可不限于“晉”和“川”。
“九藝節”上,代表甘肅參賽的隴劇《苦樂村官》不負眾望,獲得文華大獎特別獎,再次為我省建設戲劇大省鋪下一塊基石。但在這場藝術盛宴上,甘肅人表現出的質樸和內秀,是優勢同樣也是劣勢。
面對建設戲劇大省的新形勢,省文化廳廳長邵明陷入沉思:“下一步怎么抓?抓什么?正是我們要思考的重點。”此前舉行的全省精品劇目創作座談會上,邵明說,現在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甘肅戲劇大省”,這是推進甘肅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大氣魄,為我們加快藝術精品創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最好時機。
勇氣所在
“西部領先,全國一流”,出現在《意見》中的這八個字,是我省建設戲劇大省的總目標。
應該說,這一目標既不盲目也不自大。但要實現這一目標,仍有許多工作迫切要做。為此,我省將制定出戲劇發展五年規劃,積極探索“規劃一批、扶持一批、推開一批”的戲劇精品創作生產機制。并將每3年舉辦一次甘肅戲劇節,發現、推出一批優秀作品。每年還將確定一批重點資助劇目,建立優秀戲劇作品立項、招標、簽約制度,成立由劇作家和評論家組成的戲劇藝術委員會。組織力量對甘肅重大歷史和現實題材進行梳理,面向社會征集戲劇重大題材創作項目,建設戲劇創作名錄庫,鼓勵個人和企業創建戲劇工作室。
戲劇創作苦于無米下炊的窘境也將被打破,從2010年起,我省每年設立專項資金600萬元,列入財政預算,主要用于劇本的創作和收購、精品劇目的創排補貼、獲得國家級大獎的獎勵以及優秀戲劇人才的培養。優秀人才培養計劃、精品戲劇獎勵制度、戲劇產品的營銷機制也將應運而生。
甘肅戲劇,在豐收的土壤上再次撒下希望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