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推動引資引技引智相結合。吸引外資以先進技術、科技成果、發明專利等無形資產投資。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更好地發揮外資在我省自主創新中的積極作用。瞄準3D打印、智能制造、大數據等新技術發展,鼓勵企業開展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造,提升競爭力。引導我省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能源建材、中藥材加工、農牧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鼓勵外商設立創業投資基金,完善創業投資退出機制,支持省內中小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壯大。鼓勵外商通過并購方式參與國有企業改組改造,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并有效加以監管。引導外資研發中心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科技、生物科技、高端裝備制造等尖端領域開展原始創新。引導外資企業與我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聯合開展集成創新,提高知識產權本地化比例。對外商投資的高科技項目,鼓勵更多的省內企業參與配套生產,促使省內企業發展自己的技術知識聯結模式,提高配套產業的技術水平,形成相對完整的技術體系和創新體系。利用人力資源豐富、成本較低的優勢,積極吸引跨國公司來我省設立研發中心和培訓中心,培養本土高水平創新人才。
(四)加快推進“走出去”步伐。
1.拓寬對外投資領域。推進境外農業合作,鼓勵龍頭企業利用我省玉米制種、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技術、旱作農業、水土保持、節水灌溉和特色農產品加工技術等方面的綜合比較優勢,借助經濟援助、科技示范、綜合開發等多種形式,在非洲、中亞、蒙古、白俄羅斯等地區開展小麥、玉米、油菜、大豆、苜蓿、土豆等農作物種植加工、倉儲物流和營銷基地等領域的互利合作,帶動農業機械、農藥、化肥、種子等產品的出口;鼓勵企業到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中東歐、中西亞國家開展境外畜禽育種養殖、牛羊肉及乳品生產加工等領域投資。擴大服務業境外投資,鼓勵省內優勢企業充分利用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的通道優勢,在中西亞、中東歐國家開展商貿、物流、租賃、通信、設計咨詢、旅游、文化傳媒、中醫、武術健身、檢測認證和中介服務等領域投資,重點支持我省中醫藥、餐飲、旅游、特色民俗等優勢企業走出去做大做強,拓寬境外投資的領域。
2.創新對外投資合作方式。鼓勵省內冶煉、有色金屬等大型企業通過綠地投資、參股、并購等方式,積極投資境外有色金屬及稀有金屬等資源勘探和開發,建立多元、穩定、可靠的境外上游資源供應網絡。鼓勵企業在資源地開展初級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支持省內裝備制造、農業、中醫藥、風光電等具有比較優勢的企業通過新建、收購、兼并、股權置換、境外上市、設立園區等多種方式,擴大境外生產經營,建立境外生產基地和營銷網絡。鼓勵企業在境外科技資源密集的地區設立研發中心和研發型投資企業,充分利用全球科技、智力資源,提高企業創新能力、技術水平和產品檔次。鼓勵省內有實力的企業以產權為紐帶,采取強強聯合、生產基地+工業園區等多種方式推進大型合作項目,積極拓展合作領域和地域。支持企業在海外建立加工組裝、境外分銷、售后服務基地和維修體系。
3.大力發展對外承包工程。在鞏固和深度開拓非洲、東南亞、中東等我省傳統境外承包市場的同時,積極開拓南美、中亞、西亞等新興市場,努力開拓歐美發達國家市場,擴大國際市場份額。依托我省承攬鐵路、橋梁、房屋建筑、水電、打井、探礦等海外承包工程的傳統優勢,積極參與中西亞國家以及非洲、東南亞地區的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拓展新能源、油氣化工、旱作農業、節水灌溉、制種繁育等新領域。支持省內從事建筑、油氣、電力、城建、交通運輸、地質勘探等行業的優勢企業,積極承攬技術含量高,能帶動我省設備、技術和勞務出口的工程項目。引導“走出去”企業增強品牌意識和合作意識,按市場化運作模式,鼓勵強強聯合、以大帶小、以強帶弱,形成一批有較強實力的工程承包企業集團或企業聯合體,增強國際市場競爭能力。堅持對外承包工程與對外援助、對外投資和對外貿易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充分利用我國的國際地位、雙邊關系和對外援助在發展中國家中的廣泛影響,為開展我省對外承包工程創造條件。
4.培育企業參與海外業務。加強企業資質管理,針對企業的實力和水平實行分類指導和分級管理。對省內有實力、有條件的各類所有制企業在融資、項目信息、市場準入、外事審批等方面提供平等支持,鼓勵企業承攬技術含量高、能帶動國產設備材料、技術與勞務出口的工程承包項目,盡快培育一批具有相當規模和較強國際競爭能力的大型承包工程企業。充分發揮我省中甘國際、甘肅地質等大型企業在對外承包工程的優勢和作用,鼓勵大型國有企業向省內具有資質的民營企業等發包工程業務,培育多種所有制企業參與對外承包工程。與有關國際金融組織和機構協商建立穩定的信息交換機制,借助我國駐外使(領)館等政府派出機構及其他渠道,廣泛收集信息,建立國際承包工程市場信息網,為企業開拓市場提供服務。
5.加快發展對外勞務合作。鼓勵引導各類所有制企業積極申報對外勞務合作經營資格,培育壯大經營主體。指導我省勞務企業不斷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增強國際市場開拓能力,拓寬外派勞務渠道。支持外派勞務企業加強與承包工程企業的合作,通過項目帶動和項目分包,促進對外勞務合作發展。在鞏固傳統建筑勞務的基礎上,積極探索中高端勞務發展新模式。學習借鑒外派勞務大省的成功做法和經驗,大力推進集管理、服務、促進、規范為一體的對外勞務合作服務平臺建設,爭取在我省勞動力資源豐富、外派潛力較大的地區建立服務平臺。加強勞務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和出國前適應性培訓,努力提高我省外派勞務人員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規范外派勞務市場秩序,保障外派勞務人員合法權益。
(五)深化開放型經濟機制建設。
1.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加快“大通關”服務體系改革,加快電子口岸建設,推動口岸相關部門“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全面推進“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建立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制度,提高通關效率。提升口岸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建成電子口岸數據交換平臺,實現口岸各部門數據共享、聯網申報、聯網核查和聯網作業。加強與沿海沿邊口岸對接,建立并完善多式聯運體系,為企業貿易便利化提供口岸便捷通道。繼續清理規范進出口環節經營性服務和收費,建立收費項目“正面清單”制度。積極穩妥應對貿易摩擦,完善對外貿易預警體系。加強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和重點產品的外貿運行監測分析。進一步推進國家、地方、行業協會、企業“四體聯動”的工作機制建設,建立起多主體、多層次、多形式高效協作的國際貿易摩擦應對機制。
2.搭建開放合作平臺。以各級開發區(園區)為平臺,構建覆蓋全省、分工協作、相互協調、點面結合的向西開放戰略平臺體系。在管理體制、人才引進、產業投資、土地政策等方面先行先試,努力將蘭州新區打造成環境優、功能全、開放度高的內陸開放示范窗口。加快推進蘭州新區綜合保稅區建設,積極拓展國際中轉、國際分銷配送和保稅檢測維修等新興業務,充分發揮綜保區政策功能優勢。積極推進武威保稅物流中心的發展和升級,探索在金川公司等大型企業建立保稅工廠模式。立足酒嘉地區風光電等新能源和冶金基地等優勢,圍繞建設國家級新能源基地、國家級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基地、商貿物流樞紐、西部特色產業基地和出口產品后備倉儲基地,舉辦好中國(甘肅)新能源國際博覽會等展會節會,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交流。圍繞隴東南國際貿易區域中心建設,提升天水市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地位和貨運編組功能。加快建設天水機械、電子產品出口基地和平涼、慶陽、隴南化工產品、農產品出口基地,大力發展國際旅游、國際文化交流等服務貿易。
3.健全“走出去”服務保障體系。做好我省境外直接投資總體規劃,加快完善對外投資法律法規的省內配套政策,落實有關多、雙邊投資保護、稅收協定,健全境外投資促進體系。完善甘肅對外投資合作網絡服務平臺,定期發布“一帶一路”國家有關投資政策、招商項目信息和統計數據,為企業業務決策提供參考依據。強化政策性金融機構及省內商業銀行對境外投資項目的服務力度,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在風險可控、商業自主基礎上為企業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提供更加靈活的用匯與結算便利。加強與我國駐外經商機構的聯系,及時掌握國別投資環境及風險信息,進一步建立健全與有關境外投資企業定期交流安全風險信息的機制。完善國有企業境外經營業績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確保國有資本的安全與效益,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簡化審批手續,對企業境外投資項目和境外投資開辦企業,除特殊領域和地區外,實行備案管理。協調出入境檢驗檢疫、海關、口岸等部門為企業“走出去”提供檢驗檢疫和通關便利。
4.改善營商環境。加強法治建設,優化市場競爭環境,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進一步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精簡行政審批事項,壓縮審批時限,降低企業成本。便利企業和個人赴國外開展商務活動,簡化國有企業赴國外開展商務活動審批,簡化出入境人員查驗手續,縮短查驗時間,擴大便捷通關范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基礎研究,強化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發揮行業協會商會作用,堅持行業協會商會社會化、市場化改革方向,提高協會商會組織協調、行業自律管理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企業提供市場化、社會化、國際化的法律、會計、稅務、投資、咨詢、知識產權、風險評估、信用評級、國際認證等服務。在與我省有經貿合作關系的國家通過多種渠道擴大宣傳,利用國際平臺發出甘肅聲音,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推動民心相通。
五、“十三五”開放型經濟發展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協調。
強化和完善黨對對外開放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開放型經濟工作的組織協調機制,明確部門職能職責,增強商務、海關、商檢、金融、財稅政策的協同性,加強部門間的協調合作,努力形成全省上下聯動的工作格局。積極主動對接國家戰略,加強與國家有關部門的匯報銜接,爭取更多政策、資金、項目向甘肅傾斜,加速甘肅作為內陸開放高地建設進度。
(二)完善財稅政策。
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加大財政資金對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開展境外認證注冊、建設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中小企業擔保體系,進一步完善風險補償機制,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積極引進沿線國家和地區參與產業投資引導、創業投資等基金,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積極落實國家稅收政策,發揮稅收杠桿作用,加快出口退稅進度,進一步簡化出口退(免)稅申報、審批手續。完善對外經濟合作的便利化政策和措施。
(三)創新金融服務。
積極做好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工作。鞏固和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率。加大金融對企業“走出去”的服務力度,提升金融業的跨境金融服務能力,對“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的落地形成有力的支撐和保障。發揮金融創新對技術創新的助推作用,培育壯大創業投資。改善外匯管理服務,推動落實調增短期外債余額指標、適度放松內保外貸及外保內貸限制,提升外匯風險抵御能力。
(四)加快人才培養。
大力推動開放型經濟領域人才隊伍建設,加大人才的培養、引進和使用力度,將引進高端跨國經營人才納入全省人才引進計劃。努力培養一大批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面向國際、面向未來、創新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開放型經濟人才隊伍。造就一支善于把握國內外發展大勢,政策水平高、服務能力強、工作效率高的行政管理隊伍。培養和造就一支敢于探索、勇于創新、奮發圖強的企業家隊伍。打造一支熟悉世貿規則、國際慣例、各國法律和操作流程的專業人才隊伍。打造對外開放戰略智庫,提高我省對外開放戰略謀劃水平和國際經貿合作服務能力。建立人才激勵機制,每年選送一批年輕干部到大型外向型企業和經濟發達地區掛職鍛煉。對引進的領軍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
(五)強化責任落實。
各有關部門要根據本規劃明確的發展目標和措施,制定年度計劃,抓好規劃的實施。建立評估機制,定期對規劃完成情況進行總結評估,根據國際和國內市場運行情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適時對規劃的發展目標和戰略措施進行調整,更好地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和我省開放型經濟發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