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抓三促”行動開展以來,全縣各鄉鎮迅速響應,以發現問題為出發點,以解決問題為落腳點,聚焦能力短板抓學習,聚焦落實難題抓執行,聚焦發展瓶頸抓效能,以工作大落實、成效大提升促進甘谷大發展。
學用結合謀發展
武家河鎮搶抓冬小麥返青,果椒樹修剪、樹體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多措并舉抓好春季田間管理、促進苗情轉化升級、果椒樹提質增效、病蟲害防治等關鍵環節。積極對接縣農業農村局在田間地頭開設病蟲害防治知識學習班、果樹修剪實踐教學培訓班,加強技術培訓與現場指導,不斷提升“三情監測”、苗情普查、跟蹤果椒樹長勢專業水平。
武家河鎮尚家山村黨支部書記楊文濤說:“在縣農業農村局的培訓指導下,全村群眾進一步夯實了冬小麥、油菜等作物田間管理技術,學會了如何更好的種植管理、科學施肥等知識,極大的提高了莊稼種植效率和質量。”
金山鎮以用好調查研究“傳家寶”為重要抓手,向群眾學習、向實踐學習、向基層學習,實事求是開展專題調研,掌握發展現狀,了解群眾期盼訴求。通過積極組織業務骨干下鄉開展政策宣講活動,對群眾講解低保、臨時救助、特困供養及其他民政政策享受條件和辦理流程,現場指導辦理相關業務12件。
金山鎮下店子村村民趙得余說:“鎮上的干部講解的很詳細,以后我們大家也會更加積極配合村上的工作,多來咨詢學習了解黨的好政策。”
主動作為促振興
堅持穩住農業基本盤、裝滿群眾糧食倉。通過抽調60多名技術人員組成了15個技術服務小組,以示范區、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為重點,分赴全縣各鄉鎮開展覆膜技術指導。
八里灣鎮堅持“忙春耕”與“治撂荒”兩手抓,由村集體對無人耕種的撂荒地進行“托管”,合作社統一旋耕,對有種植意愿但勞動能力不足的由村委統一幫助旋耕。
“春耕生產開展以來,全鎮共投工投勞1500余人次,先后旋耕土地1萬余畝,治理撂荒地500余畝,在中岔流域實施頂凌覆膜8000余畝。有效保障了糧食種植面積。”八里灣鎮鎮長王海鵬表示。
截至目前,全縣已完成頂凌覆膜15萬畝。已建成大石鎮河南流域、謝家灣鄉鮮家坪流域、西坪鎮馬家河流域等示范點45個。其中,千畝以上的示范點12個,500畝以上示范點6個,百畝示范點有26個,為旱作農業玉米種植奠定基礎。
安遠鎮緊盯“農業優先型”發展定位,按照“龍頭引領、產業聚集、聯農帶農、融合發展”的總體思路,著眼打造特色產業創新示范鎮目標,大力發展“好中優”“獨一份”“錯峰頭”“特中特”的優勢特色產業,推動農業產業規模化、標準化、市場化、品牌化發展。目前,全鎮已建成反季節櫻桃大棚9座100畝、食用菌大棚35座60畝,蜜桃大棚7座80畝,“陽光玫瑰”葡萄大棚30座100畝,栽植地膜辣椒3000畝。新謀劃藍莓、李廣杏等特色產業8個,計劃打造紫花苜蓿、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胡麻、柴胡、辣椒等6個千畝以上種植示范基地。
六峰鎮著眼在產業延鏈補鏈強鏈上做文章,引進甘谷月季實驗園、王勇木雕工藝公司、東出農業公司、駝峰果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落戶六峰,月季產業振興示范園建成智能連棟溫室、日光溫室、遮陽棚溫室4座,育苗94萬株;果椒集散交易中心加快建設,隴漿源農產品加工廠開始搭建鋼構廠房,木雕傳習所已完成主體封頂,“甘谷月季”“甘谷木雕”“甘谷漿水”等“小拳頭”產業遍地開花。
深入推進“引大引強引頭部行動”,已與投資1億元的系列塑料管及配套產品生產線、2000萬元的萬畝麒麟西瓜生產基地、5000萬元的蘭生單采血漿站、2.4億元的亞麻精深加工一期等項目簽訂框架協議。同時,正在對接洽談中醫藥多功能產業園示范項目、萬壽菊顆粒配套生產線等32個項目。
鄉村建設提風貌
緊盯全省“5155”鄉村建設示范行動總體要求,盯任務、盯責任、盯時限,督進度、督力度、督質效,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
結合當地文化習俗、風土人情,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通過實施公共服務提升、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三大體系,分別打造出了獨居特色的新興鎮康家灘、八里灣中岔、禮辛鎮賈山、謝家灣鄉溝灘等一系列鄉村治理示范村;六峰鎮覺皇寺村探索推廣“文明實踐+黨群服務+基層治理”于一體的“六峰模式”,通過“講、演、誦、唱、談”等多種形式,著眼于打通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禮辛鎮賈山村、八里灣中岔村充分挖掘農耕文化,實現了農耕文化特色與產業發展的高度融合;謝家灣鄉溝灘村根據教師輩出的村情實際,建設了村史館,營造淳樸好學的文明鄉風;大石鎮大石村依托安禮公路提升改造,確立了“絲路小鎮、人文大石”的定位,以明清建筑風格為主,全力推動鎮區環境面貌改變和服務功能提升。
(來源:甘谷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