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抓三促”行動開展以來,甘谷縣堅持以產業發展為主線、農民增收為核心、產業振興為抓手,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品質量,把產業興旺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全力促進農業產業提質增效,助推全縣農業農村工作穩定健康發展。
創新舉措,構建農業產業發展新格局。依托地域資源優勢,聚力做大產業規模,做亮特色品牌,做高產品效益,全力推進果品產業迭代升級、蔬菜產業提質增品、畜牧產業擴量增效、道地中藥材標準化提升“四大工程”。一是聚焦果品改良培優,激發農業發展動能,加快產業現代化發展,投入產業資金2.06億元,實施特色產業發展類項目194個;改造提升老舊果園5100畝,新建防災減災設施1000畝;建成“甘味”農產品甘谷辣椒標準化示范點48個13200畝、菜豆標準化示范點6個1050畝、貝貝南瓜標準化示范基地2個1000畝、中藥材標準化示范點26個9900畝。二是以發展特色產業為抓手,充分挖掘資源稟賦,統籌發展規模化養殖場,確保擴量保供,讓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于一體的養殖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金鑰匙”。目前,新改擴建規模養殖場8家,規劃建設各類圈舍32300平方米,建成后,年可增加生豬出欄39000頭、肉牛650頭、蛋雞20萬只。三是堅持“龍頭企業+村集體+農戶”發展模式,通過“線上+線下”銷售模式,引領發展特色企業、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增加群眾收入。截至目前,投入到戶產業資金2245萬元,扶持24165戶農戶發展辣椒、中藥材、馬鈴薯等產業;投入產業獎補資金1455萬元,扶持專業合作社22家、龍頭企業2家,通過訂單式銷售,帶動3729戶群眾增收致富。
激發活力,構建新型經營主體新格局。以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為主線,以內強素質、外強能力為重點,突出抓好引進來優質企業和發展好地方特色產業兩類經營主體,著力推動由數量增長向量質提升轉變,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青島裕泰源麻業整染有限公司、浙江嘉興奇珍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2家企業,落地亞麻加工、麒麟西瓜和貝貝南瓜種植項目3項,簽約資金2.7億元,到位資金3750萬元。意向簽約民順祥肉類加工項目1項,計劃投資1.21億元。二是持續提升合作社帶動能力和服務功能,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37家,全縣創建各類示范社279家,“五有”合作社達到1052家、占比達到65.7%,全縣合作社帶動農戶3.94萬戶;在9鄉鎮13個村的15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建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8700噸,加快覆蓋產地預冷、產地冷藏、冷鏈運輸、低溫配送、冷鏈銷售等有效銜接的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三是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組建產業化聯合體,培育壯大以市場為導向的特色產業集群,全力打造金山——八里灣——安遠辣椒示范帶,禮辛中藥材產業示范鎮,南后山架豆王菜豆示范帶,發展以點連線、連線成片、集片成帶的鄉村振興產業示范片帶,全力提升特色產業規模效應。
資源賦能,構建均衡高效發展新格局。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立足實際,整合資源,精準發力,因地制宜,進一步盤活農村閑置資源,持續構建均衡高效發展新格局,助力鄉村振興,實現產業強、農村美、農民富。一是堅持以農業更優、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為抓手,繪制“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的鄉村美景,聚力高標準農田建設,筑牢鄉村振興“耕”基。目前,開工建設高標準農田2.8萬畝,開展撂荒地提升整治0.8萬畝,通過種植項目帶動、動員親友代耕、土地流轉等方式完成撂荒地整治3900余畝,基本實現動態清零。二是堅持良種良法配套,以“主栽品種突出,搭配品種合理”的原則,因地制宜,科學種植,確保把優良品種推廣到最適宜的地方,充分發揮優良品種增產增收潛力。截至目前,創建綠色標準化示范基地1萬畝,引進辣椒、西紅柿、甘藍等各類蔬菜新品種120余種,培育優質蔬菜種苗100萬株,推動農業向規模化、綠色化、智能化方向邁進。三是堅持“農民自愿、政策支持、方便高效、安全環保”的原則,積極推進農機具購置、補貼工作,進一步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深入實施農機具購置補貼項目,落實農機購置補貼資金477.9754萬元,受益農戶及組織3863戶,補貼各類機具4220臺(套)。全縣農機總動力達到30.374萬千瓦,農機經營總收入達到1.165億元,農機經營純收入達到0.35億元。
(來源:甘谷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