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4月11日電 日前,中科院根據當前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立足疫情防控的國家需求,啟動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科技攻關研究”。
10日,中科院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CASPMI,依托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得出H7N9禽流感病毒分析最重要方向之一“基因溯源”的初步分析結果:H7N9型禽流感病毒基因可能來自于東亞地區野鳥和中國上海、浙江、江蘇家禽的基因重配;病毒自身基因變異,尤其是N9基因片段5個連續氨基酸缺失,可能是導致新型H7N9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原因。
H7N9病毒片段的重配研究結果顯示,H7N9禽流感病毒的8個基因片段中,H7片段與浙江鴨群中分離的禽流感病毒相似,浙江鴨群中的病毒往上追溯,與東亞地區野鳥中分離的禽流感病毒基因相似,N9片段與東亞地區野鳥中分離的禽流感病毒相似。其余6個基因片段(PB2、PB1、PA、NP、M、NS)與H9N2禽流感病毒相似。病毒基因組比對和親緣分析顯示,H9N2禽流感病毒來源于中國上海、浙江、江蘇等地的雞群。
基因重配的發生地很有可能在中國長三角地區。可能是亞歐大陸遷徙的野鳥(攜帶病毒)在自然遷徙過程中經由東亞地區和中國長三角地區的鴨群、雞群攜帶的禽流感病毒進行基因重配而產生。研究結果初步顯示,H7N9禽流感病毒暫未發現在豬群中的進化痕跡,暗示了豬在這次病毒基因重配中未發揮中間宿主的作用。具體結論還有待進一步證實。
按照病毒構造機理,病毒侵入人體的過程像一個團隊協作作戰,分為三個步驟:HA像一把鑰匙,突破人身上的宿主限制;NA幫助病毒破壞細胞受體從而使新復制合成的病毒擴散,剩余的6個基因片段協作,完成病毒大量在細胞體內復制的過程,三個步驟的配合缺一不可,哪一個失衡,都可造成病毒力量弱化,對人體難以起到殺傷作用。在新型的H7N9禽流感病毒中,這三個步驟高效配合,對人體產生了很大的破壞。
中科院此次啟動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科技攻關研究,立足疫情防控的國家需求,圍繞疫情防控的科學評判,組織全院微生物研究所、武漢病毒研究所、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基因組研究所、上海藥物研究所、動物研究所、昆明動物研究所、中國科技大學等近十家單位的力量,同時將與臨床單位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協同合作,重點發揮基因組、生物信息學分析和進化基因組學研究優勢,研究病毒溯源;發揮病原跨種傳播研究基礎,圍繞H7N9病毒突破宿主限制的核心問題,研究病毒突變及與宿主的相互作用;發揮感染免疫研究基礎,研究H7N9病毒感染人致病機制,科學評估免疫應答反應;發揮病毒蛋白結構研究基礎優勢,進行抗病毒活藥物評價,加快新型抗流感病毒藥物研發。最終希望為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
針對流感病毒快速變異并將與人類長期共存的特性,流感病毒感染防控研究將是一項長期任務。為此,中科院將建立流感防控研究的長效研究工作機制,建立院所一體化的流感研究運行機制,在院重大傳染病研究網絡基礎上,建立院流感聯合研究中心,形成系統研究部署和長期研究工作機制,加強與國家一線防控單位的協同合作,力爭突破流感疫情防控的科學瓶頸,為國家流感科學防控體系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近年來,面對新發、突發重大傳染病對我國人民生命健康和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嚴重威脅,中科院不斷推動相關領域的科研部署,充分發揮在病原學、傳播規律和藥物研發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優勢,在2003年SARS、2005年禽流感、2009年H1N1流感等突發傳染病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的科技支撐作用。如SARS冠狀病毒溯源研究確定SARS病毒的自然宿主,發現野生遷徙鳥對H5N1禽流感病毒全球散播發揮重要作用,解析禽流感病毒RNA聚合酶PA亞基的高分辨率晶體結構和甲型H1N1流感病毒血凝素、神經氨酸苷酶的結構等工作,對流感病毒的認識和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