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成立于1953年的張家川回族自治縣,2013年7月6日將迎來60周年華誕。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是全國回族比例最高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建縣以來,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張家川縣歷屆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勵精圖治,奮發圖強,推動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不斷取得新的成績。
60年風雨歷程,60年滄桑巨變。為了充分展示張家川回族自治縣60年來的新發展、新變化,從即日起特推出《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系列報道,熱烈慶祝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系列報道之一百○九
張家川“花兒”

真情流注的“花兒”音樂,美輪美奐的民族風情,獨特的地域特色,鮮明的時代特征。2011年7月15日,張家川成功的把音樂舞蹈史詩《關山月》搬上舞臺。《關山月》的成功上演,不僅提升了張家川對外的良好形象和知名度, 進一步激發全縣人民奮發進取奔小康, 永葆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縣的崇高榮譽感, 而且挖掘和傳承了張家川民族文化遺產,弘揚了民族優秀文化,使張家川“花兒”又重新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花兒”是一門優秀的民間文化藝術,是一種民間口頭文學與音樂家完美結合的獨特藝術形式,深受回、漢人民的喜愛。張家川“花兒”在民間已經傳唱了數百年之久,流傳范圍遍及全縣。張家川“花兒”在格律、調式上有其獨特的個性,曲調高亢、悠揚。其最大的特點是以老百姓的日常口語抒發內心的真情實感,以生動、形象的比興起句,結構以四六句為主,曲令有百十種之多。

由于張家川縣獨特的地域特征,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縣域內各種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獨具風格的張家川“花兒”。經省、市民俗民藝專家近年來的多次考察和論證,張家川“花兒”從行腔、唱調和風格上有別于“河州”、“洮岷”兩大流派,獨樹一幟。它與臨夏“花兒”在格律、形式、結構、調式上既有相似之處,又有其獨特的個性,以羽調式,徵調式最為常見,在部分詞匯中滲入了“小曲”的音韻,曲調高亢嘹亮, 歌聲悠揚,委婉動聽,音樂跌宕起伏,令人爽心悅目。

張家川“花兒”反映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其內容可分為抒情、敘事兩大類,前者居多。從題材上分有情歌、生活歌、歷史典故歌、神話傳說歌、時代新歌等幾類,從流行數量上,以“情歌”居多。歌唱形式上通常為獨唱或對唱。情歌:“上河的鴨子下河的鵝,一對毛眼眼照哥哥;照你是座青石嶺,我是嶺上的花鵓鴿;照你是棵松柏樹,我是樹旁的花一朵;今生今世難分離,妹妹永遠愛著哥”。“龍山鎮的尕白菜,葉葉嫩著展開,彎彎的眉毛尕身材,鳳凰展翅著走來”。“二細的草帽雙飄帶,遮擋著南山的白雨來。天氣下著河漲了,想起尕妹么愁腸了。日子越多越是想,三天嘛喝了半碗湯;想你不是這么那么的想,眼淚么淌在了窗臺上。想起天降濃霜了,把黑發變成白發了”。“(女)阿哥坐在埂埂上,把你的花兒唱一唱。哥是陰山里的流蓑草,妹是陽洼里的布谷鳥。”“(男)牡丹長在樹底里,樹給牡丹遮蔭哩。妹妹你把頭一抬,就像牡丹剛綻開”。情歌大膽、熾烈,不乏詼諧與機智,或歌唱歡樂愛情,或傾訴相思之苦,語言質樸率真,有濃郁的鄉土味。

生活類的“花兒”,有:“家花不好家中寶,野花雖好露水草。家花不好看門哩,野花雖好哄人哩”。“山上的青松山下的花,花笑青松不如它!有朝一日寒霜降,只見青松不見花”。語言質樸率真。
其他類的“花兒”,包括歷史典故、神話傳說等內容,敘事性強,情節完整,內容生動。還有反映張家川回漢人民歌頌共產黨、歌唱新生活的時代新歌。如恭門鄉文化站王成科創作的時代新歌:“關山頂發了祥云了,張家川落雨了。古老又年輕的張家川,50年大變得美了。”“民族政策的光沾上,自治縣迎頭的趕上。50年發展的真快,喜在心頭笑在臉上。”“陽山的麥子陰山的蕎,川道里繃的是塑料。科學技術真個神,三九天吃上了青椒。”“色倆目道了個無其數,為表個敬人的心哩。張川兒女闖市場,為取個致富的經哩”。

張家川的群眾平時唱“花兒”,一般不拘時間、地點和形式。不管是在山坡還是地邊的田埂上,莊稼人困倦了,唱支花兒就足以驅散疲勞;孤獨了,漫首花兒就足以排除煩惱;高興了,唱首花兒就足以調動激情。在張家川,無論媳婦、姑娘、小伙子,還是老人,張口就能哼上幾句自己心愛的“花兒”。他們趕著牛羊上山坡,挎著竹藍到田畔,放開喉嚨一吼,山山水水都歌唱了。仿佛在天地之間,惟有這種歌聲,才能消解他們的饑渴,傳播他們的心事,表達他們的情懷,流動他們的故事……“花兒”成了他們頭頂上的另一片天空。

張家川“花兒”既是歌,也是詩,是民歌海洋中的一朵奇葩。它像泥土一樣淳樸,是一種抒情的文學載體,節奏起伏變化,如潺潺溪流,似江河奔騰。張家川“花兒”通過優美、純樸的“花兒”曲調,以舞蹈為主體,體現了一種生活。

但是,由于多種原因,張家川“花兒”曾被冷落多年。 近年來,張家川縣委、縣政府非常重視張家川“花兒”的搶救、整理與創作,專門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提出了一整套保護措施,縣文化館重新搜集整理了散落在各地的“花兒”共150多首。2006年7月4日舉行的《中國?天水伏羲文化旅游節原生態民間文藝演出》活動中,張家川縣的“花兒”演唱,受到觀眾的好評;2006年10月,張家川“花兒”被列為甘肅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7年元月,張家川“花兒”演唱團代表天水市參加了“甘肅省第三屆群星藝術節”并榮獲優秀獎;2007年7月19日,張家川在云鳳山旅游風景區成功舉辦了“中國?甘肅?張家川首屆關山花兒會”,省內外部分作家、詩人和專家學者以及青海、臨夏的部分著名“花兒”歌手出席了開幕式;2010年5月14日,張家川“花兒”隨天水市代表團走進了深圳文博會甘肅天水展館,吸引了眾多國內外觀眾的眼球。
張家川必將乘著優美的回族“花兒”的翅膀飛向大江南北,張家川也將伴著回族“花兒”的韻律飛越萬水千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