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就如何貫徹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加快金昌經濟社會發展問題采訪了中共金昌市委書記李建華。
在談到“十五”發展成就時,李建華說,“十五”時期,是金昌市經濟社會發展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尤其是近年來,我們認真貫徹省委“兩個高舉、一個加強”和“兩抓兩放”的戰略部署,經過廣大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提前兩年實現了“十五”計劃的主要預期目標,今年全市生產總值可突破100億元,預計將達到108億元,是“九五”末的3倍,年均增長14.7%(不變價);人均生產總值可突破2萬元,預計將達到2.3萬元,是“九五”末的2倍;大口徑財政收入預計可達到18.5億元,是“九五”末的4.6倍;地方財政收入可突破4億元,預計將達到4.18億元,是“九五”末的1.9倍;進出口總額可突破10億美元,是“九五”末的13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突破1萬元,預計將達到1.05萬元,是“九五”末的1.6倍;農民人均純收入可接近4000元,是“九五”末的1.5倍。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在“十五”期間可突破100億元,預計到今年底將累計完成120億元以上,是“九五”時期的近3倍。金昌市還先后兩次獲得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殊榮。
在談到“十一五”規劃的目標和發展重點時,李建華說,根據對我市發展狀況和面臨形勢的判斷,“十一五”期間將是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我們的規劃目標是,經濟發展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力爭五年翻一番,而且做到速度、效益、財政收入同步增長,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高,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
我們的發展重點概括起來就是“六個關鍵”,即著力發展特色經濟、優化經濟布局、推進工業強市、解決“三農”問題、抓好城市建設、提高領導發展的能力。這“六個關鍵”,既是未來五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把握的重點,也是實現更快更好發展的基本要求。
李建華說,區域經濟發展的生命在特色,出路也在特色。抓特色經濟,走特色之路,是金昌的戰略選擇。為此,我們將立足于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緊緊依托現有的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大力培育特色產業上,不斷提高產業競爭力,形成新的產業優勢。在工業方面,要努力做大做強有色金屬、化工、能源等支柱優勢產業,力爭到“十一五”末,使以鎳銅鈷為主的有色金屬產品產量達到50萬噸;以資源綜合利用和產業鏈延伸為目標,加速以無機化工為主的化工產業崛起;在繼續發展重點火電、水電項目的同時,積極開發利用風能、太陽能;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裝備制造和建筑材料等產業,加快培育和發展以新材料和化工深加工為重點的接續、替代產業,力爭到“十一五”末,使新材料產業銷售收入達到100億元以上。通過優化經濟布局,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到“十一五”末,力爭使全市工業銷售收入達到500億元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80億元以上,利稅總額達到60億元以上。同樣,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方面,也要突出一個“特”字,堅持以工業化的思維謀劃農業,發展優質高效節水型特色農業,實行產業化經營和標準化生產,把啤酒原料產業做大、肉羊產業做優、高原無公害蔬菜產業做精,著力打造“綠色品牌”,實現“綠色富農”。
在談到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時,李建華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任務已很明確,所要做的工作也很多。
從金昌的基本市情出發,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在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基礎上,必須著力解決好與廣大農民切身利益相關的突出問題。這里面應當抓好三件事,一是加快勞動力培訓和輸轉,促進農民增收。認真組織實施“10萬農民勞動技能提升計劃”,注重從鄉村干部、存量農民和增量農民三個層面開展培訓和勞務輸轉工作,力爭每年有80%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外出打工,開辟多種增收渠道。二是加快整合農村教育資源,努力提高農村人口受教育水平。在鞏固“兩基”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教育結構、大力改善辦學條件,認真落實“兩免一補”政策,力爭到2006年在全市普及高中階段教育。三是加快建立和完善農村救助體系,解決好農民群眾的實際困難。抓好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力爭在2006年底之前,普遍建立并逐步完善覆蓋面廣、水準適度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大病統籌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三位一體”的農村醫療救助體系,以養老、教育、住房救助、法律援助等為主的新型農村社會救助體系,切實使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有房住、有飯吃、孩子有學上、權益有保障,整體提高農民群眾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