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馬志瓊張倩 國民經濟保持快速健康增長態勢,尤其是2003年以來,全省經濟連續3年實現兩位數增長,總量上了一個新臺階,人均GDP突破800美元……
在不搞爭論中前進,在不甘落后中奮起。“十五”期間,求新思變、勤勞勇敢、敢闖敢干的隴原兒女向世人交出了一份優秀的“成績單”。
經濟增長最快,運行環境改善,人民得實惠最多。“十五”時期是改革開放以來我省經濟發展的最好時期。
來自省統計局的數據表明,“十五”期間,我省經濟增長最快:經濟總量上新臺階。全省GDP在2001年跨上千億元大關后,經濟總量擴張步伐不斷加快,2004年突破1500億元,預計今年將達到1750億元。
經濟增長速度首次達到兩位數。改革開放以來,從“六五”到“九五”,全省經濟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8.1%、9.6%、9.6%和9.2%,“十五”時期達到10.2%,首次登上兩位數臺階,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最高水平。
主要產品產量達到新水平。
2005年糧食產量達836.9萬噸,為歷史上第二個豐收年;鋼材430萬噸,是西北地區最大的鋼鐵生產基地,西部第三位;原油加工量可望達到1260萬噸,是西部地區最大的石油煉化基地;10種有色金屬產量114萬噸,比2000年增長75%,居全國前列。
“九五”末期,反映我省經濟發展狀況的企業家信心指數和企業生產經濟景氣指數低迷,社會上曾流傳“不改造等死,改造是找死”的說法。經過這幾年發展,企業家普遍感到我省經濟運行環境明顯改善。
與此同時,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增強,增長速度的高低差呈現逐步縮小的趨勢,對經濟的駕馭能力不斷提高。物價回升,漲勢趨于平穩,尤其是去年在糧食價格的帶動下,預計2005年全省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6%。
“十五”期間,也是老百姓得實惠最多的時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3年以來每年增長上一個臺階,2005年將突破8000元。
農民人均純收入2001年突破1500元,2005年預計將達到1963元。
新臺階、新水平、突破、增強、平穩、景氣,這一個個令人振奮的字眼,展示了“十五”期間我省經濟發展的驕人成績。
“十五”時期,我省經濟運行開始步入新一輪經濟增長期。
五年間,國民經濟呈現出一個又一個亮點。
省統計局局長樊懷玉告訴記者,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是促進全省經濟總量快速提升的重要表現。五年來,產業結構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特色優質農業和畜牧業發展成為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重化工業發展明顯加強,現代服務業快速崛起,為我省今后進一步產業升級奠定了基礎。
回顧“十五”時期經濟結構調整的歷程,主要有四大因素力促經濟結構的顯著改變:以市場價格為導向的經濟結構調整,優化了資源配置;工業強省的共識和資金要素的投入,助推相關產業發展;省委提出的“發展抓項目,改革抓企業,保證抓黨建”的重大戰略思路,更是切中要害,牽住了我省經濟發展的“牛鼻子”,成為我省經濟快速發展的最主要因素。
細心人還會記得,從2004年起,省上先后從省級糧食風險基金中拿出1億元和2.5億元,對種糧農民實行糧食直接補貼。這一舉措的實施,有效遏制了多年來糧食播種面積減少和糧食產量持續下滑的勢頭,全省農業生產年均增長6.2%,在我省歷史上不多見。
定西的馬鈴薯、隴南的油橄欖等等,一批具有明顯區域特色的農業產業逐步形成,比較優勢發揮明顯。“作為農業市的隴南市,‘十五’期間的發展是歷史上的最好時期,可以說,隴南在‘十五’期間的發展變化是全省發展變化的一個縮影。”隴南市委書記邵明感慨地說。
而經濟發展增速一度緩慢的工業也開始步入“快車道”,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呈現出以工業為主導的經濟增長特征。“大企業、大集團”戰略取得顯著成效,成為帶動全省工業生產快速發展的主導力量。中石油蘭州石化公司、金川有色集團股份公司、酒泉鋼鐵集團公司等重點企業不斷加大技術改造力度,生產能力不斷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