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報上月報道的《寧夏要“搶走”甘肅皇甫謐?》一事又有新進展:盡管兩地專家各說各話對皇甫謐“籍貫”仍爭論不休,但寧夏方面承認在保護研究皇甫謐文化上不如甘肅,并積極籌劃向聯合國申報皇甫謐為世界文化名人。
兩省區專家各持己見對皇甫謐“籍貫”各說各話
日前,寧夏地方志編審委員會副主任、寧夏社科院原副院長、研究員吳忠禮在媒體撰文,就皇甫謐何許人、皇甫家庭何方人氏、安定朝那今何在、皇甫謐故里出現差錯和誤解的原因等問題闡述己見并進行分析舉證。在字里行間仍反復強調:“皇甫謐的故里在今寧夏彭陽縣”。
然而,我省專題研究皇甫謐的專家、劇作家朱曉初早在10年前就開始深入研究皇甫謐,他所著的長篇小說《針砭春秋———皇甫謐正傳》也是他在近10年的研究中最大的收獲。此外,省中醫院針灸主任醫師、甘肅中醫學院教授馬坤范,他的觀點是皇甫謐是甘肅人。由馬坤范負責的《皇甫謐故里考證》研究課題,日前獲得2005年“甘肅省皇甫謐中醫藥科技獎”。據了解,成果人馬坤范組織人員從1987年開始查閱文獻、實地考察,直至2003年完成該研究。《皇甫謐故里考證》這一研究成果被中國針灸學會文獻研究會副理事長李鼎等教授稱為針灸文獻研究的一個突破。
兩地專家雖然都“引經據典”,但所引大都是有利己方的文獻史料,而這方面的文獻史料又大多莫衷一是,這就造成了專家“各說各話”的現狀。
對皇甫謐的保護研究寧夏承認不如甘肅
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日前在寧夏媒體刊發了題為《甘肅省挖掘利用歷史文化名人皇甫謐給我們帶來的啟示》的文章。文中明確表示,近年來關于開展對皇甫謐的研究、宣傳和開發利用方面甘肅省做了很多工作,而寧夏雖在爭搶,所做的工作卻不盡如人意。
文中還對我省所做工作進行列舉:甘肅成立了“皇甫謐文化研究和交流協會”、創辦了《中國皇甫謐》雜志和互聯網站、設立了皇甫謐“文藝獎”和“中醫藥科技獎”、拍攝電視連續劇《皇甫謐》、申請將皇甫謐文化和著作列入中學教材、利用皇甫謐在國際國內的影響積極開展文化交流和招商引資,大力發展旅游業。文中還提到:“由甘肅省委副書記馬西林牽頭投資7億多元的‘皇甫謐國際針灸大學’已進入立項階段,靈臺縣也正在積極籌建皇甫謐紀念館、陵園、紀念亭等。此舉必將為靈臺及甘肅帶來可觀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寧夏將向聯合國申報皇甫謐為世界文化名人
就此,寧夏有關專家經過深思熟慮,對如何充分保護,特別是開發利用好皇甫謐這一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向自治區提出“后發制人”式的六大建議。
這六大建議包括:一是認真學習甘肅省和靈臺縣的做法,充分重視和挖掘寧夏的歷史文化資源,建議自治區召開專門會議,組織有關專家專題研究保護和開發利用歷史文化遺產問題;二是對歷史文化遺產資源進行一次普查,編制《寧夏歷史文化遺產目錄》;三是自治區政府應明令重申立即停止對一切古文化遺跡的毀壞,任何組織和單位都不得以任何借口拆除和損毀古文化遺跡,否則將追究主管領導的責任;四是加強對皇甫謐文化的宣傳;五是加強對“朝那古城”遺址的保護,將開發利用皇甫謐文化列入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在條件成熟時可考慮逐步恢復古城;六是積極向聯合國申報皇甫謐為世界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