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酒泉訊(記者張革文)寬敞的水泥馬路通到家門口后,瓜州縣南岔鎮七工村82歲的張有鵬老人每天都喜歡在新建的村道上溜達。12月6日中午,記者在七工村采訪時正好碰見在路上散步的老人,他高興地告訴記者:“沒想到新農村建設才剛剛開始,水泥路就通到了家門口,讓我們老人享上了晚福。”
新農村建設開局之年,酒泉市委、市政府實行“以資代金”項目管理辦法,以道路整修等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全力推進農村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使全市100多個村通上了硬化的水泥路,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為調動廣大農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熱情,酒泉市委、市政府領導在資金投入上,改變了以往直接補助資金的方法,實行“以資代金”項目管理辦法進行補助。市委、市政府多方籌集資金近400萬元,統一招標購置水泥1萬多噸,對每個鄉鎮采取補助水泥200噸、每個村補助100噸的辦法,引導農民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整治村容村貌。到今年11月底,全市51個鄉鎮、101個村共硬化村組道路100多公里,新修道路橋涵185座,襯砌渠道8544米,改圈改廁1899個,修建文化體育場30處,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和農民生活環境有了顯著改善。
農村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還改變了農民傳統落后的生活習慣,提高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環境意識、衛生意識和文明意識。在今年全市開展的環境衛生整治活動中,村民們自發清理“三堆”16萬立方米,拆除殘垣斷壁1368處,粉刷墻面27.95萬平方米,整修樹溝89808米,修建花池(壇)1072個,新修垃圾堆放場點188個。大部分村組還制定了衛生管理制度,確定了保潔員,確保了村容村貌長期保持整潔、美觀。
主管新農村建設的副市長王喜成介紹說,政府給每個村投入的物資折算下來不多,只有2萬多元,但起到了在新農村建設中政府投入“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今年全市新農村建設投入的資金達到了1690多萬元,農民自發籌集、投入的資金就有1127萬元,占到了總投入的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