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2006年甘肅水利工作巡禮

(配圖:天水在線)
2006年,是甘肅水利“十一五”的開局之年,對于渴望與夢想中不懈追求的甘肅人民來說,也是一個不同尋常的“豐水年”。
在這一年,曾在干涸中煎熬的80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得到根本解決,倍受國家和社會關注的石羊河綜合治理邁出了關鍵步伐,甘肅人民渴望了近半個世紀的圓夢工程———引洮工程正式開工,全國第一個節水型社會試點———張掖市節水型社會建設通過水利部驗收,一大批被稱之為“生命工程”的水利項目進展順利,灌區節水改造、抗旱防汛、水土保持、農村水電等各項水利工作均取得全新的突破。
水,生命之源。
然而,甘肅省缺少的正是水。
破解水源資源短缺的難題,也就成為一代又一代甘肅人民的渴望與夢想。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水利廳廳長許文海說,2006年甘肅水利建設取得了幾項重大突破,這是省委、省政府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各部門協同努力的結果,也是水利系統不懈追求的結果,更是甘肅人民艱苦奮斗的結果。
在2006年歲末之際,記者奔赴隴原大地,記錄“豐水年”中三件大事,以慰藉那些為此付出心血、智慧和汗水的人們。這些輝煌的成就,應該以濃墨重彩的筆調,載入甘肅水利的史冊。
生命工程潤隴原
12月17日,通渭縣平襄鎮馬岔村馬岔社村民馬鎖生給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則故事:
今年6月18日一大早,馬岔社的全部村民心情激動,他也像孩子一樣,跑出跑進,一會兒打開新裝的水龍頭,一會兒聆聽村長通報通水的時間。早晨9時,他再一次打開水龍頭,清凌凌的水從龍頭里噴涌而出。他大聲地喊:水來了,水來了,水真的來了。他的老伴責罵他,說他“瘋了”。真的,那時他欣喜若狂。多少年來,多少輩人,做夢都沒有想到的自來水,竟然從他們這個干旱貧窮的山村里流出。水流,他的眼淚也流。高興呀!
馬鎖生孩子般的高興,緣于農村安全飲水工程的實施。今年,全省有80萬人和馬鎖生一樣,結束了那些飲水困難的日子。
說起飲水困難,會寧縣頭寨鄉老鴉村的村民們有著刻骨的痛楚。今年8月,記者走進大旱之中的老鴉村,村內一片沉寂,白花花的土地上看不到綠色;本已秋收的玉米高有尺許,焦黃的葉子一點就著;馬鈴薯弱小的葉子,伏在干土上,就像剛剛長出的幼苗;大片的耕地空無一物,就連雜草也不見一株;路旁的白楊樹枝上挑著焦枯的葉子,幾處蓬草慘淡的綠色,被塵土覆蓋。“我活了60年,沒見過這樣的大旱。”上灣社民劉鳳鳥感嘆。
久旱成災,大山深處的災情牽動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心,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水利部門把“讓老百姓喝上安全的水”作為自己的服務宗旨,在“十五”期間解決540.47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困難和部分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的基礎上,在全省范圍內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今年,總共完成飲水工程9000項,涉及我省13個市州76個縣區。
對于那些在干涸中渴望的農村人口來說,這無疑是打造了一項“生命工程”。
水利廳廳長許文海說,“十一五”期間,水利工作首要任務是保障全省農村安全飲水,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
按照這一要求,2006年的農村安全飲水工程打了一個漂亮的戰役,尤其給環縣、會寧、靖遠三縣部分干旱地區群眾帶來了清涼的慰藉。
環縣、會寧、靖遠三縣的部分鄉鎮群眾,多年來處在干旱的煎熬之中。就在三縣農民在干涸中煎熬之時,來自各級領導的關愛有如真情之雨,灑向旱塬。
2005年8月15日,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針對靖遠縣若笠鄉的旱情,在有關文件上批示:請更多地關心連續幾年受災的地區困難群眾的生活安排,并幫助群眾探索開發脫貧的路子。
今年年初,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針對會寧、環縣人畜飲水困難作出了重要批示。今年8月8日,溫家寶總理針對全國旱情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堅持以人為本,采取有力措施,確保旱區人畜飲水。
省上領導也高度重視三縣旱情。省委書記陸浩專門前往會寧、靖遠縣供水現場調研,代省長徐守盛親自協調籌措建設資金,副省長陸武成多次安排部署具體工作并親自參加了環縣、靖遠縣供水工程開工典禮。今年,省委省政府把解決三縣飲水困難問題列入關系民生的“五件實事”之首。
水利廳全力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將解決三縣飲水困難作為水利重點工作。今年年初,水利廳及時組織工程技術人員和專家,進行實地踏勘。在深入分析,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抓緊組織各有關單位編制完成了具體建設方案和工程措施。計劃用兩年時間,投資1.2億元,建設集中供水工程21處,雨水集蓄工程2.7萬處,集中解決三縣33
個鄉鎮231村20.9萬人的飲水困難。
今年6月到7月,在省水利廳的統一安排下,三縣人飲工程相繼開工。
7月21日,在干涸中渴盼的若笠人盼來了久違的“甘霖”。與此同時,惠及全鄉的人飲工程及時開工。
工程建設期間,在若笠鄉的山塬上,呈現出無比壯闊的景象:須發皆白的老人,揮汗如雨的孩子,留守家中的婦女,齊齊上陣,一條深1.7米、寬0.7米、長213公里的溝槽在大山上延伸。郭灣村民趙文霞帶著兩個嗷嗷待哺的孩子,揮锨大干。“政府記著我們,要給我們送水,誰能呆得住呀!”
目前,曹若供水工程鋪設管道100公里,建成蓄水池11座,泵站7座,供水房70座,建成水泥窖360眼,配套集流場850處。
在環縣,從7月11日起,“生命工程”全面動工。一月之內,在北部甜水、山城、南湫等13個鄉鎮6000多平方公里的范圍內,每天都有千名干部蹲點,3萬名群眾揮汗作業。上下一心,團結一致,短短時間,已建成集流場2.2萬處,建成水泥窖2.3萬眼,建成機井苦咸水淡化工程4處。目前,大部分水窖已經發揮效益,多少年來,處在渴望中等待的環縣人民盼來了甘霖。
在會寧縣,已經建成水窖2000多眼,平整集流場2100處,興堡子供水工程已完成了308畝永久占地征用工作和全部臨建工程,目前已經開挖管溝15公里。
在工程建設期間,水利廳多次向三縣派出專家組和督查組,現場指導工作,及時研究協調解決有關問題,確保工程建設順利進行。
戰艦啟航,民心涌動。23處集中供水工程,2.7萬處集雨工程,這些“生命工程”,全部拉開了序幕。“為有源頭活水來。”環縣、會寧、靖遠31個鄉鎮20.9萬飲水特別困難的群眾的“渴望”,在關懷、關愛和緊鑼密鼓的實施中,正在一步步實現。
2006年僅僅是“十一五”農村安全飲水工作的開局年,“萬事開頭難。”有了這個良好的“開頭”之年,到2010年,510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一定能解決,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45%目標一定會實現。
流域治理開新篇
石羊河,發源于祁連山冷龍嶺的一條古老而美麗的內陸河。它是我省三大內陸河流域之一,自東向西由大靖河、古浪河、黃羊河、雜木河、金塔河、西營河、東大河、西大河八條河流匯集而成,流域總面積4.16萬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557萬畝,現狀流域總人口227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5人,約為河西平均人口密度的3.4倍,
隨著石羊河流域人水矛盾的不斷加劇,水資源開發利用嚴重過度,民勤縣的生態環境愈加惡化,形成惡性循環,石羊河流入民勤的地表水量劇減,地下水超采嚴重;植被大量枯死,荒漠化日趨嚴重;地表水污染嚴重,地下水水質惡化。目前,民勤縣生態惡化形勢已十分嚴峻,嚴重威脅當地人民的生存,也將對整個區域的長遠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小小石羊河,牽動總理心。溫家寶總理針對石羊河流域生態問題,先后13次專門批示。他強調:決不能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
省委書記陸浩,也對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牽心勞神。他曾多次在現場調研,并且專門撰寫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的文章。他高屋建瓴地指出:“石羊河流域的問題,不只是一個地區的問題,而是關系國家生態安全的全局性問題……”“石羊河流域的生態問題,實質上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突破了平衡點,出現了嚴重的不協調,其要害是水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