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分析 污染緣何揮之不去?
今冬蘭州空氣
質量頻頻拉響“紅色警報”。據蘭州環境監測中心站的監測數據顯示:2006年12月16日至24日的9天里,蘭州重度污染天數達6天,創造了7年來同期蘭州重污染天氣最多的紀錄。
多重因素導致蘭州污染難治
中共甘肅省委黨校研究生導師組組長、區域經濟學教授關連吉認為,導致蘭州大氣污染嚴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蘭州的工業集中,布局不盡合理。在城關、七里河、安寧、西固4城區148萬平方公里范圍內,建有工業企業近千家,主要的大中型企業建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設備陳舊,排污能力差。
其次,蘭州的能源結構形成了以燃煤為主的污染源。隨著經濟發展,人口增長,蘭州市的耗煤量以每年30萬噸的速度遞增。工業生產所需的動力、熱能、電能主要來源于煤燃料,加上生活、取暖以煤為主,煤炭約占全部能源消耗量的80%,是典型的煤煙型污染。
第三,是蘭州市所處的特殊地理、氣候條件。蘭州市區地處河谷盆地,長年風速小,年平均只有0.94米/秒,冬季最小風速0.3米/秒,靜風頻率高,全年逆溫天數高達300多天。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來,當蘭州市工業總產值每年以10%的速度遞增時,城市的熱島效應也明顯加大了,使逆溫層的厚度由過去的1000米上升為1400米,極大地限制了污染物的稀釋擴散,從而使城區的大氣污染雪上加霜。
諸多原因,導致蘭州大氣污染長久以來得不到根本治理,以至于蘭州與烏魯木齊、太原、米蘭等城市一起位列“全球十大污染城市”之列。
今冬污染加重的六大因素
2005年曾是蘭州市近年來空氣質量最好的一年。時隔一年,蘭州為何再次成為污染的重災區呢?主要原因有六個方面,一是氣象因素不佳,二是供氣量不足影響煤改氣,三是二次揚塵污染,四是汽車尾氣污染,五是工業結構型污染,六是空氣質量自動監測投入不足。
據蘭州中心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楊建才分析,2006年蘭州市大氣污染較為嚴重,最主要的是氣象因素導致空氣質量下降。2006年春季,蘭州市沙塵暴、浮塵和揚沙天氣頻發,全年共發生13次沙塵、浮塵及揚沙天氣,比上年同期增加8次,持續天數達29天,是近年來最多的時期。同時,2006年市區降水量比歷年平均值減少了46%,年平均溫度較往年升高2℃。2006年冬季,由于冷空氣活動少,逆溫層厚,強度大,大氣層結穩定,不利于污染物擴散。
另外,天然氣供氣量不足,蘭州市鍋爐煤改氣無法實施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截至目前,蘭州市城區尚有840臺分散鍋爐和300臺集中供熱鍋爐未進行清潔能源改造。
由于管理措施不到位,二次揚塵污染有所加重。2006年,城區周邊大規模平山造地,自然生態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形成了新的二次揚塵塵源,城區內大規模拆遷,沒有落實相應的防塵措施,建筑施工、房屋拆遷、道路施工等造成二次揚塵污染突出。
隨著汽車數量的突飛猛進,尾氣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對空氣質量的影響也越來越大。2006年,蘭州市機動車已達到23.2萬輛,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8%。汽車尾氣最主要的危害是形成光化學煙霧,它能使樹木枯死,農作物大量減產;能見度降低,妨礙交通。汽車尾氣可謂大氣污染的“元兇”之一。
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少,不能客觀真實反映市區空氣質量也是影響蘭州市空氣質量監測結果的一個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一些長期積累的結構型污染問題,也是導致今年蘭州市空氣質量反彈的主要原因。蘭州市環境污染實際上是長期粗放型經濟發展造成的,多數企業污染問題突出。近年來,新建項目也多以資源消耗型居多,科技含量高、環境污染小的偏少。
蘭州市大氣污染治理反思
有專家指出,蘭州的污染四季常在,春季以沙塵浮塵污染為主,夏秋季以泥塵污染為主,冬季有揚塵、煤煙和機動車尾氣混合型污染的特征。生活在這樣一個長年被污染困擾的城市中的人們,從沒有停止過治理污染的腳步。如何讓市區空氣清新、環境優美,讓煙籠霧罩成為過去,讓居民生活環境更加美好,歷屆省、市領導和廣大群眾為之付出了很多努力。
治污之舉早在上世紀80年代,蘭州市政府就開始積極實施以綠化、氣化、熱化、陽光和型煤5大工程為主的“藍天計劃”,力圖將失去的藍天再召喚回來。
經過多年努力,通過對重點污染源實行關停并轉,或限期治理等多種手段,蘭州市上空的“火龍”、“黃龍”、“黑龍”相繼消失了。為了使400臺污染嚴重的鍋爐不再吐煙噴霧,蘭州建設了蘭州第二熱電廠并在市區形成供熱連網,使遍布城市的冬季供暖鍋爐污染難題得到解決。另一個關鍵性的工程是建設蘭州煤制氣廠,改善蘭州市民生活用煤現狀,減少對大氣污染。
針對冬季大氣污染嚴重的現實,蘭州市政府成立了大氣污染綜合整治領導小組,組建了工業污染、燃煤污染、二次揚塵、餐飲業油煙污染和機動車尾氣污染5個專項整治組,開展了大規模的綜合整治。而近期最大的“動作”是從2006年開始啟動的“123”工程牶一年完成公交車的“油改氣”,兩年完成出租車的“油改氣”,3年內把蘭州市的燃煤鍋爐改為燃氣鍋爐。
目前,蘭州市已累計改造公交車2352輛、出租車1421輛、8820臺牗眼牘爐牗窯、灶牘,每年可削減53.22萬噸燃煤使用量,減排煙塵3786噸、二氧化硫8711噸,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分別比2001年下降了40%、32.7%和19%。
治污之困缺乏替代資源與治污資金,給蘭州治理大氣污染造成了巨大的困局。
由于天然氣短缺,蘭州市啟動不久的“123”工程不得不宣告暫停。據統計,2005年蘭州市日平均供氣180萬立方米,而實際需要220萬立方米。
蘭州市常務副市長吳繼德說,省財政今年清潔能源改造補助資金已經落實,但由于供氣問題未得到解決,導致2006年的煤改氣至今無法順利實施。另一方面,集中供熱管網的建設進展也異常緩慢。
化工工業是全省工業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而全省化工工業的中心就在蘭州。據統計,蘭州共有此類重點污染源400多個,這些工業企業每年要消耗660萬噸煤,給蘭州的大氣污染防治帶來了極大的威脅。
環保投入欠賬太多為目前蘭州大氣污染嚴重埋下了禍根。
蘭州環保局副局長李淑霞說,蘭州的企業至今無一家安裝在線監測裝置。有的企業還在晚上關掉除塵設備,監查人員即使來到廠家檢查,也因為天色暗淡無法對污染情況做出及時判斷,造成取證困難。
目前,分布于蘭州市區的3個熱電廠僅僅安裝了簡易脫硫設施,除塵設施非常落后,脫硫率不足60%。在這樣的條件下,電廠還在不斷擴容,給蘭州的大氣治理不斷帶來新的壓力。
由于資金不足,蘭州至今只有兩個國控大氣監測點。據了解,早在1993年,國家就已經在蘭州確定了5個大氣自動監測點位,這樣才能全面客觀地反映蘭州的整體大氣狀況。而每套大氣監測設備幾十萬元的價格,讓本已捉襟見肘的蘭州環保局一籌莫展。
據了解,2005年蘭州市環保投入僅占GDP的1.64%,這樣的力度對于蘭州的環境治理來說,很難起到決定性作用。蘭州市要達到國家大氣質量二級標準還有很大差距,而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的目標更有漫長的路要走。
治污之思1997年5月18日,“隨著幾聲隆隆炮聲,引東風入金城,夷高山為平地的“劈山救城”工程———大青山土地綜合開發工程破土動工。國內外數十家新聞媒體紛紛對此進行了報道。
區區一座大青山為何引起世界關注呢?
一些環保人士認為,位于榆中縣來紫堡鄉與蘭州市城關區拱星墩鄉接合部海拔1690米的大青山就是阻撓新鮮空氣進入蘭州的一道屏障。雖然這種說法目前尚有爭議,但當時卻激發了蘭州市民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