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8月25日新媒體專電 題:多個城市頻現道路塌陷 “腳下之危”誰來化解?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程群 王衡 李亞楠
近日,甘肅省蘭州市一天之內至少出現四處路面塌陷,有車輛掉入坑內,且有行人受傷。我國多個城市近期頻現道路塌陷事故,有些甚至造成人員傷亡,本該平坦安全的城市道路,為何頻繁上演“步步驚心”的塌陷事故?“腳下之危”應該由誰來化解?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
蘭州道路出現“一日四塌”
蘭州市張掖路步行街兩側店鋪林立,是蘭州城關區最繁華的商業步行街之一。24日中午,記者看到,步行街中段的城隍廟附近人行道上有一處塌陷,四周已被市政工程圍擋圍住,一輛挖掘機正在進行作業,從塌陷邊緣能看到各種管道。
記者從附近監控拍攝到的一段視頻畫面看到,23日15時許,一處路面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突然塌陷,數名行人墜入坑內。目擊市民說,當時聽見“轟”的一聲,有行人落入坑內,后來被路人合力救了上來,坑洞內還出現積水。
張掖路步行街地下一層的商鋪,也因塌陷事件而全部停止營業。記者看到,進入地下街的大門鎖閉,玻璃門上貼著一則緊急通知,上面寫著塌陷區域“緊鄰商鋪外墻,現有積水達1米左右,存在很大隱患”。
記者了解到,包括張掖路步行街塌陷事件,蘭州市8月23日至少發生四起路面塌陷事件:清晨洪門子小吃街街口出現二三十平方米的塌陷;下午南山路肉聯廠發生馬路塌陷事故,一輛轎車掉入其中,司機受傷;晚上大砂坪甘南花園門口路面塌陷,一輛泥罐車的后半部分陷入坑內。
城市道路塌陷,不僅蘭州市發生,近期全國多地都有出現。8月6日,江蘇南通市區發生路面塌陷,長約9米,最寬處約3米;8月1日,河南省鄭州市突發一陣強降雨后不久,市區一處主干道發生大面積塌陷,3名過路行人不幸掉入坑中;6月5日,廣西南寧市一學校門前路面塌陷;5月21日,江西瑞金市一路面突發塌陷導致停放在路面上的4輛汽車陷落入坑。
《全國地面沉降防治規劃(2011—2020年)》指出,目前全國遭受地陷沉降災害的城市超過50個,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等20個省區市。地面沉降災害具有形成時間長、影響范圍廣、防治難度大、難以恢復等特點,已成為影響我國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和管護失序是主因
多位業內人士指出,城市道路塌陷頻發,雖然天氣異常變化、地質結構變化等“天災”是形成因素,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和管護的失序才是主要原因。
蘭州市區路面塌陷發生后,專家組對事故現場進行調查,認為造成塌陷有三個方面原因:一是地下管線回填不密實,塌陷區段工程建設頻繁,地下管道密集等多種因素,造成路面突發塌陷;二是步行街地下雨污水管道存在滲漏;三是步行街地面雨水明渠變形,有滲漏,地下管道周圍土體流失,造成局部空洞,加之22日夜突降大雨,加劇對路基土體沖刷,引起路面塌陷。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城市規劃研究室主任李紅玉說,我國很多城市過去的城市規劃都主要集中于地上規劃,而忽視地下規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的指導意見》指出,近年來,隨著城市快速發展,地下管線建設規模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等問題凸顯,一些城市相繼發生大雨內澇、管線泄漏爆炸、路面塌陷等事件,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城市運行秩序。
近年來幾起重大城市道路塌陷事故,幾乎都與地下管線建設的不合理或老化有關。鄭州市西三環路2014年半年內連續發生多次塌方事故后,政府部門給出的解釋是,路段修建年代較久,地下管網種類繁多,新舊管線密布,受到擾動時容易發生滲漏,誘發塌陷。另外,雨水及地下管線、管井滲水長期侵蝕道路地下結構,導致出現沉降、塌陷。2013年發生在南寧市云景景秀路口的塌陷,原因之一也是地下污水管存在漏水現象。
“目前,地下工程施工造成的擾動在城市道路塌陷災害的影響因素中相對比較突出。地下管線安裝施工及回填質量問題是另外一個不能忽略的因素。”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地下管線專業委員會委員崔海濤說。
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應統籌有序
隨著多地道路塌陷的頻繁出現,如何做到地下空間有序開發利用和管護,成為各地亟需破解的一個難題。
事故發生后,蘭州市城鄉建設局、市政管理處等部門組織搶險力量對塌陷區域的滲水問題進行了抽水作業處置。相關部門正組織開展回填作業,確保地下管線安全,并對已斷裂的排污管線、強電弱電及破損明渠實施搶修。
記者了解到,針對路面塌陷問題,蘭州市將對張掖路全區段采用物探方法進行探查,查明存在的空洞體,并進行工程處理。
相關人士認為,針對道路塌陷頻發的情況,應逐步理順目前地下空間等城市管理的多頭管理體制,明確各方職責,對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進行統籌管理,以保障地下空間的有序、安全開發。
崔海濤說,大量研究證實,塌陷災害有其自身的發生發展規律,絕大多數的具有形成現實塌陷災害威脅的地下空洞,普遍位于地面以下3米以上范圍并與地下管線緊密伴生。“對城市重點區域定期進行全覆蓋普查探測,可以有效預警、防范道路塌陷災害的發生。”
城市道路塌陷災害可以通過技術手段,預先探測道路下方隱伏的空洞隱患,采取措施除險,實現提前預防和預警災害的發生。崔海濤建議,定期對城市重點路段、災害多發路段進行多期次、周期性、預防性普查和探測,才能使災害的發生發展處于受控狀態。
“城市道路塌陷災害普查探測可以采用探地雷達技術,我國目前已經研發出先進的地下空洞探測先進裝備。”崔海濤說,由于交通繁忙,環境干擾大,對城市道路下方隱伏的空洞進行探測作業時,常用的工程物探方法難以大范圍應用。探地雷達具有現場實施方便、抗外部環境干擾、作業快速便捷、探測效率高、實施成本低等優勢。
推廣城市道路塌陷災害普查探測工作,需要從突發應急過渡到定期常態化。崔海濤建議,可以選擇幾個典型代表性城市,在城市管線密集區、地鐵施工沿線、廢舊地下人防工程密集區域以及濕陷性黃土和巖溶發育區域等重點區域系統實施道路塌陷災害普查探測,通過試點,驗證、改進技術裝備和工作方法,為全國范圍內的推廣實施總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