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馬志瓊
在全國聞名的高考狀元縣會寧的身邊,又一個高考狀元縣正悄然崛起,它就是和會寧縣衣帶相接的靜寧縣。
今年,在全省高考錄取率下降近10個百分點的情況下,靜寧縣高考又一次大面積豐收:5867名考生中,本科上線1648人,高出全省8.3個百分點,超出強大的會寧1.7個百分點,連續29年蟬聯平涼市第一。
這些沉甸甸的數字,凝結著靜寧人民的希望和汗水,蘊含著靜寧教育工作者的熱情和智慧。8月下旬,記者帶著崇敬的心情,走進靜寧,去探究和解讀這個國扶貧困縣的“高考傳奇”。
啟示一:態度決定高度,思路決定出路。靜寧縣歷屆縣委、縣政府對教育的鮮明態度和高度重視,為靜寧教育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證,使靜寧教育像一個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越滾越快。
靜寧山窮水瘦,人口眾多,地下沒寶,地上沒草。為了把人口負擔變成人力優勢,縣上很早就提出了“人才第一,教育為先”的口號。
在全縣發展的大盤子里,教育一直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口號提出來了,關鍵要看行動,看舍不舍得在教育上出力花錢。靜寧縣是個國扶貧困縣,一年的自有財力只有2000多萬元。但在發展教育上,歷屆縣委、縣政府卻總是很大方,舍得花錢。
前些年,全縣上高中的學生越來越多,但高中設施差、規模小,老百姓感覺“上高中比上大學難”。針對這一現實,縣上因勢利導,提出了“規律、規模、規范、規格”的“四規”要求,下大力氣對全縣的高中進行了改造擴建,把急驟增加的高中教育需求納入了科學的軌道,為靜寧高考在短短幾年內實現非常跨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靜寧,重視教育已成為大家的共識和習慣。從縣級領導到村級干部,每個人都有聯系的學校。現任縣委書記張正和縣長陳鐸,經常深入教育部門和學校進行調研,現場辦公,解決各種實際問題。
辦教育不能沒有好老師。近幾年來,全縣通過師范類大中專生考試聘用和優秀本科生直聘,共招聘優秀教師近1000名。這意味著每年要凈增近1000萬元的財政支出,這對縣級財政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對此,縣委書記張正說:“我們之所以堅持這樣做,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靜寧教育事業的發展的需要,解決的辦法也只有一個,那就是優先保證教育,壓縮其他方面的開支。”
啟示二:除了窮則思變、高考翻身的原因外,靜寧的“高考傳奇”來自于深厚的傳統。靜寧人勤奮好學、追求上進的精神是有傳統的;靜寧人尊師重教、崇尚讀書的社會風尚也是有傳統的。
貧窮的地方不少,創造出“高考傳奇”的卻并不多,秘密何在?
在靜寧,如果你要問老百姓,這么窮的地方為什么會考上這么多的大學生?很多人會把他們早已總結出來的“四苦精神”說給你:“領導苦抓、教師苦教、學生苦學、家長苦供。”
縣教育局的干部告訴記者,靜寧的老百姓對知識的渴求和對文化人的崇拜,是其他地方沒法比的。在老百姓心中,誰當多大的官、誰有多少錢都不是那么重要,而誰家出的大學生多卻被津津樂道。
正因為如此,許多家長對教育的眼光很長遠,信心很堅定,即使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上學。李店鎮細灣村有一戶6口之家,家中有明確分工,爺爺、奶奶種莊稼,保證口糧;爸爸在外打工,保證孩子的學費;媽媽在學校附近租了房,給孩子做飯;兩個孩子的任務就是好好學習,保證拿回最好的成績。甘溝鄉牡丹岔的楊迎春,一個人供著4個大學生,舉債4萬元,但他說:“再苦我也要供,4個孩子就是我的盼頭。”
這樣的事,在靜寧“隨便一抓就是一大把”。不顧一切為教育的“根”,已深深扎在貧瘠山鄉的每一個溝壑,扎在老百姓的心靈深處。縣教育局局長郭三省告訴記者,靜寧的師資水平并不高,在高中,本科學歷僅有62%,大部分還是通過進修、自考、函授等取得的。但就是這樣的教師隊伍,靠著一腔熱忱,成就了靜寧的“高考傳奇”。
靜寧一中的王正責老師對記者說,在學校里大家都不敢懈怠。家長那么重視孩子上學,社會各界都那么關注教育,孩子們都那樣拼命學習,老師就只有拿出十二分的力氣,才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至于努力教課、悉心輔導、無償補課之類的事,對他們來說都是份內工作。
啟示三:“高位嫁接”的先進教育理念,獨到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一邊“埋頭拉車”,一邊“抬頭看路”,尊重規律,苦巧結合,為靜寧教育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在全民受教育的大背景下,今天的教育質量直接決定著明天的人口素質,決定著一個地方的發展后勁,必須用先進的理念進行科學引導。種果樹是靜寧人的拿手好戲,他們通過“移花接木”,創造性地將果園管理的技術運用于教育管理中,結出了令人羨慕的果實。
靜寧人多地少,資源貧乏,生存空間狹小。大力發展教育,讓更多的農村孩子走出大山,進入高等學府,不僅可以減輕靜寧的資源壓力,將來這些學生還可以回報靜寧,這就是靜寧教育的“高位嫁接”理念。
一個出色的果農,對每一棵果樹上果子的數量、生長狀況、商品率都會心中有數,從而針對不同的生長階段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以保證果品質量。教育的對象,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一個個充滿希望的孩子,只有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科學管理,才不至于教出“挑擔不如老子,做飯不如嫂子”的書呆子。
一名好的校長就是一所好的學校。靜寧縣教育部門有一條明確的規定:校長必須從教師隊伍骨干中選拔,當了校長后,必須站在教學一線,代課、代主課、代好課,為其他老師做表率。靜寧一中是靜寧教育的“王牌軍”,今年全縣上線的1648名本科生中,靜寧一中就占了903名。這個學校的校長馬明義,就是全國優秀教師、全省特級教師。他當了5年校長,不但堅持自己代課,也要求其他校領導都代課。
如果把教育比做一棵果樹,高考就是樹梢上最顯眼的果實。果樹長好了,才能結出繁盛的果實,而香甜的果實最能吸引人們的目光,也最能激發種樹者的積極性,這也是靜寧縣十分重視高考的原因。
他們提出了“一年高考全程抓”的口號,注重對各個層次的教育教學科學管理、細化管理。尤其在抓高三備考上,建立了“宏觀引導,全程管理,微觀指導,求實求細”的管理模式。在距離高考200天、100天、50天、20天、高考期間、高考結束六個重要時段,縣上分管領導帶領教育局的人員全程參與,精心指導高考工作。
東風鼓浪綠成蔭,教育大船正遠航。我們相信,能夠創造出“高考傳奇”的靜寧人,一定會創造出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