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下午,北京。
在中央黨校綜合教學樓的第二大教室,涇川縣委書記劉旭賓走上了講臺,為來自全國各地的144位縣委書記講課,介紹涇川縣建設新農村的經驗。
在中國的版圖上,涇川,是一個不起眼的小縣,論經濟實力抵不過沿海發達地區的一個小鎮,論人口,只有34萬人。但是,涇川縣委、縣政府從欠發達地區的實際出發,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緊迫、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入手,立足拓寬農民基本增收渠道、改善農村基本生產條件、提高農民基本生活水平、完善村鎮基本建設功能、提高農民基本素質、保障農民基本權益,扎扎實實推進新農村建設。把全縣的行政村分類排隊,按照“實力型”、“成長型”、“待哺型”三個層次,分類推進。對自然條件相對優越、經濟基礎較好的“實力型”村,確定高層次的建設目標,通過扶持引導,使其走自主發展的路子;對已經穩定脫貧、具備加快發展基礎的“成長型”村,確定較高層次的建設目標,走政府主導、農民參與建設的路子,通過項目扶持、產業增收,向“實力”型邁進;對自然條件較差、經濟基礎薄弱、群眾生活比較困難和尚未脫貧的“待哺型”村,走投資啟動、扶貧開發的路子,通過政府投資,群眾參與,向“成長型”和“實力型”轉變。涇川縣的經驗引起了中央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今年7月中央黨校專門在涇川縣召開了研討會,總結涇川縣經驗,成為中央黨校的教材。
一個半小時的講課時間到了,劉旭賓用圖文并茂的講課方式,讓學員們聽得有滋有味。許多學員都感到沒有聽過癮,紛紛向劉旭賓索要資料。廣西上林縣委書記陳文儒告訴記者,劉旭賓的課講得太好了,對我們經濟欠發達地區建設新農村有啟發,有借鑒作用,我回去后要組織基層的干部到涇川縣現場學習。四川、陜西等地的縣委書記也圍著劉旭賓留下了地址,表示要到涇川縣去學習,把涇川縣的經驗借鑒到當地新農村建設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