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安縣在全面組織實施扶貧互助資金和“雙助貸”工程過程中,逐步走出了一條符合秦安實際的扶貧互助資金運行模式和管理機制,極大調動了貧困戶“造血式”自我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緩解了貧困戶借款難、借款成本高等問題,產業增收促脫貧步伐明顯加快。
健全機構,明確職責。成立了“雙助貸”工程領導小組,負責全縣扶貧互助資金“雙助貸”工程實施的組織、協調、督查、檢查等工作。縣扶貧辦確定一名分管領導具體抓,成立專門股室具體負責全縣互助資金和協會日常管理,并配備一名財務總會計和兩名業務主辦人員,適時監管協會運行和資金使用情況。鄉鎮長和精準扶貧工作站站長為扶貧互助資金和“雙助貸”工程的直接責任人,負責日常工作的指導監督,為確保全縣扶貧互助資金正常運轉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
強化培訓,嚴格管理。扶貧、財政部門充分發揮各自職能,采取以會代訓的方式,不斷加大扶貧互助資金和“雙助貸”工程業務培訓力度,進一步提高縣、鄉、村干部的業務能力和財務管理水平。同時,實行定期稽核,及時發現和解決互助資金和“雙助貸”工程在具體操作、財務管理等方面的突出問題,規范使用扶貧資金。縣審計局針對村級扶貧互助資金使用,定期開展審計,有效遏制擠占挪用、套取資金的現象發生,確保資金發揮最大效益。各鄉鎮和村協會負責扶貧互助資金的監管、審核、把關,確保扶貧互助資金足額落實,按要求使用。縣、鄉、村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三級管理運行機制。

規范運行,統一賬務。堅持資金投向與主導產業發展相結合,確保互助資金和“雙助貸”資金主要用于產業發展,有效帶動農戶增收。規范資金運行,確保資金安全,嚴格執行《貧困村互助資金試點管理細則》和《天水市扶貧互助資金“雙助貸”管理辦法(試行)》,采用整借零還和整借整還兩種借款模式,有效減輕了一次性還款帶來的資金壓力,加快了資金周轉率,保障了資金安全。同時,協會按季度定時集中辦理業務,保證了協會運行常態化。縣扶貧辦統一制發了互助資金和“雙助貸”財務管理帳簿,做到了“總帳、會費收入明細帳、占用費收入明細賬、應收帳款明細帳、現金日志賬”五本帳簿統一。
實行“三制”,跟蹤督辦。一是實行公開公示制。對會員的吸收和縮減、借還程序、資金使用和管理,監事會進行全程跟蹤監督,發現并解決問題,確保資金用足用活;對借款對象、借款用途、借款額度、借款期限等及時進行張榜公布,接受群眾監督。二是實行月報告制。鄉鎮精準扶貧工作站和扶貧互助資金管理站實行“兩站合一”,由鄉鎮工作站詳細統計貸款額度、用途、成效分析以及運轉情況后,于每月30日前定期向縣扶貧辦、財政局報送。三是實行審計制。縣扶貧辦牽頭抓總,縣財政局、縣審計局、縣監察局等相關單位組建審計工作組,對扶貧互助資金和“雙助貸”工程的管理運行使用、工作經費開支情況定期開展審計,發現問題,限期整改,跟蹤督辦。
嚴把四關,安全運行。堅持嚴把“四道關口”,努力實現資金滾動增值、獨立核算、民主管理,確保互助金安全運行。一是把好項目審核關。按照扶貧互助資金只用于產業發展的要求,互助協會把資金用途核實作為第一道關口,在會員自愿申請的基礎上,協會對項目準備充分、扶持前景看好、誠信意識強的會員方可確認為扶持對象。二是把好借款額度控制關。規定最大借款額度控制在30000元以內,按扶持項目投資額度確定貸款額度,宜多則多,宜少則少,確保了資金的周轉和安全。三是把好程序運作關。嚴格按照實施細則要求,首先由貸款農戶本人提出借款申請,由互助協會確定專人對貸款人扶持項目進行實地核查后,最后確定扶持對象。扶持對象確定后,借款人選擇“四種擔保方式”中的其一辦理相關貸款手續,互助協會及時對借款農戶及使用金額進行張榜公布,在群眾無異議后,協會與農戶簽訂借款合同和還款保證,并簽訂資金使用承諾書,經互助協會理事長簽字,由鄉鎮精準扶貧工作站財務人員向農戶發放借款。(秦安縣扶貧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