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水縣赴晉、冀、魯等地學習考察
農業產業化、城鄉一體化建設總結會議
暨全縣三級干部 大會上的講話
中共清水縣委書記 王振宇
(2010年9月25日)

同志們:
為了進一步加快我縣以核桃為主的林果業、以肉牛為主的畜牧業、以蔬菜為主的經作業三大農業主導產業的發展,建設甘肅省核桃大縣、甘肅省肉牛大縣、天水市大菜園,加快新農村建設和小城鎮建設,強力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縣委、縣政府組成黨政考察團赴晉、冀、魯等地進行了學習考察。今天,我們召開學習考察總結會議暨全縣三級干部大會,主要目的是總結考察情況,尋找發展差距,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振奮精神、堅定信心,深化認識、完善思路,大干實干、跨越發展,努力開創我縣農業農村工作和經濟社會跨越式科學發展的新局面。剛才,18鄉鎮黨委書記和縣林業局、畜牧局、農業局、農辦主要負責人作了發言,俊杰縣長講了很好意見。下面,我講三個方面的意見。

一、考察農業產業化、城鄉一體化建設基本情況
9月18日至24日,我縣黨政考察團歷時七天,跨越華北、華東、華中十省市,先后對晉、冀、魯三省的三市二縣一區進行了學習考察。縣四大組織主要領導、縣委、政府分管領導以及18鄉鎮黨委書記、縣農口、涉農部門等11個單位主要負責同志共36人參加了學習考察。考察團先后學習考察了山西省汾陽市峪道河鎮下張莊村優質核桃園、核桃良種苗木基地、汾陽市規劃建設的汾州核桃會展交易中心、汾陽市裕源土特產品商貿有限公司,河北省平山縣平山鎮劉家會村核桃產業示范園,北京市順義區京順興肉牛養殖場,河北省三河市福成集團兩萬頭肉牛養殖場、五豐食品有限公司,山東省壽光市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山東省壽光市三元朱村。縣上領導還前往國家農業部等有關部委,就我縣農業重大項目進行匯報銜接,并積極爭取了一些事關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大項目。同時,沿途參觀了山西省昔陽縣大寨村、河北省西柏坡紀念館。考察期間,受到當地黨政領導、有關部門和龍頭企業的高度重視和熱情接待,考察團成員認真參觀、虛心學習、深入思考,震撼很大、啟發很大、收獲很大。通過學習考察,進一步解放了思想,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振奮了精神,堅定了信心,理清了思路,明確了任務,完善了措施,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學習考察活動,時間短暫,安排緊張,扎實有效,成果明顯,是圓滿成功的。
晉、冀、魯三省的三市二縣一區發展核桃、肉牛、蔬菜產業,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的主要做法和經驗,概括起來有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搶抓機遇,突出特色,加快發展。晉、冀、魯三市二縣一區都能夠乘改革之風、揚區位之利、走開放之路,加快推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地處首都東大門的河北省三河市,西距北京58公里,南距天津125公里,東到唐山121公里,是京、津、唐三大城市構成的金三角核心地帶。總面積643平方公里,人口49.86萬。近年來,三河市按照穩糧優果增花菜、大力發展畜牧業的工作思路,推動了現代農業的蓬勃發展,涌現出了福成、匯福等一批國內外知名的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了74.8%,特別是畜牧業發展勢頭強勁,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了50%。今年以來,全市已完成財政收入40.2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6.2億元,位居河北省縣級第一名。三河市福成五豐食品有限公司上世紀80年代中期由一個數萬元的養殖戶起家,發展成為集肉牛養殖、奶牛養殖、肉牛屠宰加工、肉類制品加工、乳制品加工、飼料生產、有機肥生產于一體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現擁有存欄2萬頭規模的肉牛養殖場、年屠宰加工10萬頭肉牛的屠宰加工廠、年產9000噸肉類制品加工廠、年產2萬噸有機乳制品加工廠、年產12萬噸飼料廠、年產3萬噸有機肥加工廠各一座。該公司于2004年發行股票,并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目前公司注冊2.79億元,總資產6.47億元,年銷售收入5億元。山西省汾陽市位于山西省晉中盆地西緣,西靠呂梁山、東臨汾河水,總人口42萬人。全市土地總面積176萬畝。汾陽市素有中國核桃之鄉、全國食品工業強市之稱。近年來,汾陽市依托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核桃生產基地和全省優質谷子、瘦肉型豬生產基地等優勢,以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著力發展汾州核桃、汾州香小米、鮮食紅棗等七大農業產品和牛、羊、豬三大畜產品,全市農業產業發展實現了現代農業工業化、傳統產業品牌化、產業發展集群化,從而推動了全市以新農村建設為主體的城鄉一體化發展。
二是準確定位,政策支持,科技支撐,企業帶動,大力發展核桃產業。河北省平山縣位于河北省西部、太行山東麓,東臨省會石家莊、西與山西省接壤,總人口45萬,總面積397.2萬畝,其中山場面積293萬畝,林地232萬畝,耕地46萬畝,水域46萬畝,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核桃栽培歷史悠久,地域分布廣泛。2007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大力發展以核桃為主的特色產業,明確提出到2011年全縣核桃栽培面積要達到40萬畝,實現人均一畝核桃林的目標。該縣先后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快核桃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配套政策,主要是縣財政每年投資1000萬元,用于核桃苗木和整地補貼;對集中連片種植 30—1000畝的,每畝補助20—50元的后續管理費;整合發改、農綜、水利、扶貧、移民等部門資金對重點核桃基地進行水利配套;對栽植的實生核桃苗木無償嫁接。同時,明確責任,抓好示范,各級行政一把手為第一責任人,年終考核目標實行一票否決。縣四大班子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都建立了示范點,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主管副職每人也建立了管理示范點。截止2009年底,全縣已栽植核桃面積24.2萬畝,形成5個萬畝基地,55個千畝基地,36個核桃專業村。核桃栽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全省首位,果品產量6.3萬噸,總產值3.83億元。該縣平山鎮劉家會村位于縣城西南10公里,全村365戶1408人,土地面積2000多畝,大多為淺山丘林地。2006年以來,村上聘請河北農大、河北林科院專家對核桃園進行規劃設計,引進“遼1”、“中林5”優良品種,栽植核桃。50畝示范園核桃第三年開始掛果,第五年形成產量,到2007年畝產達到500多斤,畝收入近萬元。該村現有核桃1750畝,核桃產業已成為富民產業。為了確保核桃產業健康發展,該村投入330萬元,實現了核桃園區水、電、路、網配套設施建設,并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對核桃管理實行統一追肥、統一澆水、統一防治病蟲害、統一修剪、統一銷售的“五統一”一條龍管理方式。汾陽市核桃栽植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汾州核桃以其個大皮薄、種仁飽滿、營養豐富而在國內外市場享有很高的聲譽。在發展核桃產業方面,栽培的品種主要是“晉龍1號”、“晉龍2號”、“中林1號”。產業發展實行工程化管理、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發展、集約化經營。發展模式主要是以“品牌+鏈條”為支撐,培育現代農業工業化,壯大龍頭企業,發揮帶動效應;以“內聚+外擴”為支撐,實施傳統產業品牌化;以“龍頭+基地”為支撐,實施產業發展集群化。通過抓規模化發展,抓園區化建設,抓市場化營銷,構建起了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發展格局,形成了山上建基地、山下辦工廠、山外拓市場、科技創高效的良好局面。全市核桃種植面積已近50萬畝、700多萬株,已建成8個萬畝連片優質核桃種植基地,80多個栽植核桃500畝以上的規模村,4000多個10畝以上的種植村。核桃加工企業60多家,年加工核桃2萬噸,加工核桃仁近1000萬公斤,出口創匯1000多萬美元。全市核桃產量2000萬斤,核桃產業收入達到4億元,邊遠山區農民人均增收2000元。該市峪道河鎮下張家村位于汾陽市城西北5公里。全村205戶780人,有耕地面積2780畝,是汾陽市最大的核桃育苗基地。去年全村出圃核桃嫁接苗100多萬株,收入600多萬元,戶均收入2.9萬多元。今年育苗1200畝,10戶育苗大戶股份投資50多萬元,改善了育苗水利條件。良種育苗已成為該村致富的一條重要渠道。龍頭企業的帶動,在發展核桃產業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特達、裕源兩個大型核桃加工企業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核桃集散地。汾陽市裕源土特產品商貿有限公司創建于1998年,是一家集核桃、核桃仁、杏仁、紅棗、小雜糧等農副產品種植、加工、國內外貿易及食品科研于一體的農業產業龍頭企業。公司年加工、銷售核桃、桃仁等農副產品4500噸,年銷售2.7億元。公司建有綠色食品種植基地及優質核桃苗木基地10萬畝。新建的“汾州裕源產業園”占地70000多平方米。是集優質核桃品種培育、農副產品深加工、食品科研及高新技術產品轉化等多項功能為一體的綜合型產業園。年產值5億元,上交稅金3588萬元,年利潤1728萬元,帶動30000多農戶創收,社會效益達到7200萬元。
三是科學飼養,規范管理,擴大規模,拉長鏈條,大力發展肉牛產業。北京市順義區1998年撤縣設區,總面積102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56.7萬,常住人口73.6萬,是北京重點建設的新城、臨空經濟高端產業功能區和現代制造業基地。該區堅持依靠工業化促進農業規模化經營,跳出農業發展農業,按照高端、高效、高輻射的要求,堅持用工業理念經營農業,用現代設備武裝農業,用科學技術提升農業,用龍頭企業帶動農業,推動農業及農產品加工向園區化、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精品化發展,全區現存欄肉牛7萬多頭,年出欄4萬多頭,生豬100萬頭,年產肉量達到9.4萬噸,年產值20多億元,畜牧業總產值24.6億元,占到農業總產值的一半。該區北小營鎮小胡營村京順興肉牛養殖場占地130多畝,并有分場,主要養殖西門達爾雜1代,現存欄肉牛1700多頭,出欄1200多頭。以京順興肉牛育肥養殖場為龍頭,帶動農戶養牛搞繁殖。養殖場集育肥、屠宰、加工和銷售為一體,加工產品主要銷售香港、澳門,從而實現了肉牛產業利益的最大化。三河市撤縣建市以來,充分發揮近臨北京這一獨特優勢,緊緊圍繞“率先發展、更好發展、更快發展”這一主題,發展水平顯著提高。該市把農業產業化作為重要抓手,全力推進,為三河農民鋪就了一條生產科學、生活富裕的幸福道路。目前,全市農業產業化基地規模日益增大,龍頭企業蓬勃發展,銀企對接效果明顯,品牌建設碩果累累。特別是畜牧業發展勢頭強勁,肉牛飼養量達到28.85萬頭,奶牛存欄達到1.5萬頭,畜牧業產值連續多年占農業總產值比重超過50%,全市擁有國家級龍頭企業3家,省級龍頭企業2家,廊坊市級龍頭企業12家。位于三河市高樓鎮燕郊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福成股份食品有限公司是亞洲最大的肉牛生產龍頭企業。企業主要依靠科技支持、人才保證、科學化管理不斷發展。企業運作方式主要是公司+基地+農戶,以育肥為主,品種主要是西門達爾、夏洛萊、海福等。飼養實行定量定時,育肥期約105—102天,每頭利潤600—700元。并且帶動周邊3000多戶農戶飼養架子牛。肉牛加工車間實行無菌操作,加工設備采取國際先進的生產線,加工產品實行國際標準,市場銷售實行現代營銷策劃體系。企業經營的突出特點是品種優良化、飼料科學化、產銷一體化、服務社會化、管理法制化、培訓制度化、廢棄物資源化。由于該企業巨大的帶動作用,使三河市的畜牧產業,特別是肉牛產業發展成為重要的支柱產業。
四是能人帶動,科技助力,面向市場,精深加工,大力發展蔬菜產業。山東省維坊市壽光市是我國冬暖式大棚種植的發祥地,中國蔬菜之鄉。該市位于山東半島中部渤海萊洲灣南畔,總面積2180平方公里,轄9鎮5街道辦事處,975個行政村。壽光發展農業的思路和模式是:靠蔬菜產業領跑,靠科學技術助力,靠產業化經營提升。為了使蔬菜產業成為一個主導產業,壽光市采取了生產、流通、加工、品牌一起抓的方式。生產方面,大力推廣先進技術,擴大生產規模,實行專業化、規模化經營,先后發明推廣冬暖式大棚蔬菜生產300多項,新技術引進推廣1000多個名優新品種和30多項種植新模式,吸引20多家國外種子公司投資建立良種示范基地,成立了中國農業大學壽光蔬菜研究院,并培育出了4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蔬菜新品種,培植了樂義蔬菜、歐亞特、燎原、農圣莊園等10幾個規模化高效種植園區和中國韭菜第一鄉、中國胡蘿卜第一鎮等587個蔬菜生產專業鎮村,現有蔬菜種植面積達80多萬畝。流通方面,1984年建立蔬菜批發市場,1989年改擴建,當年成交各類蔬菜40億公斤,交易額達50多億元。2003年建成全國第一家蔬菜電子拍賣中心,2005年開通全國第一家年交易額達200多億元蔬菜網上交易市場。2007年又規模建設占地1880畝、投資20億元的國家級農產品綜合批發市場,市場建設使壽光成為全國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該市場新投資30億元,建成了占地3000畝的中國壽光農產品物流園。加工方面,瞄準市場,特別是國際市場,對蔬菜進行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提升蔬菜附加值,積極擴大出口,用龍頭企業聯結和帶動農戶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集種養加、產加銷、貿工農于一體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全市80%以上的農戶都已進入了產業化經營體系,蔬菜產業發展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戶每戶平均有2—3個冬暖式大棚,每個大棚年收入2—3萬元。全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60%來源于蔬菜。壽光市紀臺成德園藝劉成德經營的大棚桃、核桃8518,采用了自己發明的“一邊倒”技術。大棚桃今春栽樹,明春賣果,畝產最高2萬斤,一年栽植15年的效益,在國內很有影響。
五是城鄉一體化建設突飛猛進。考察途中,各地以產業為經濟支撐,以新農村建設、小城鎮建設為主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振奮人心。壽光市屬于典型的農業地區,不毗鄰大城市,享受不到大城市輻射和帶動;沒有資源優勢,缺乏依靠資源實現發展突破的條件;不靠交通運輸要道,無法借助物流集散和交通便利。但是,壽光市解放思想,大膽創新,飛躍發展,走出了一條成功發展的路子。這就是發揮初始農業的比較優勢,由農業起步,創新農業生產方式,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提升經濟,靠農業富民,靠工業強市,實現農工互助、城鄉互動,工業與農業協調發展,城市與農村共同繁榮。推動城鄉一體化建設,產業發展是基礎。壽光市三元朱村共有村民216戶865人,耕地面積1295畝。1989年三元朱村17名黨員干部在王樂義書記的帶領下克服困難,試驗成功了冬暖式蔬菜大棚,當年棚均收入27000元,從而引發了一場改變大半個中國農業產業結構的“綠色革命”,大幅度提升了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促進了農村的經濟發展。目前,全村冬暖式蔬菜大棚530個,精品果園310畝。90%以上的收入來自蔬菜,其余收入均來自蔬菜服務產業。2009年全村年總產值4280萬元,人均收入11700元。為了使蔬菜產業更好地發展,三元朱村成立了集種植、加工、營銷于一體的蔬菜公司——世紀三元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此基礎上又投資1.2億元建成占地128000平方米,集農業科研、技術開發、生產貿易于一體的科技型企業樂義化工有限公司,壯大了集體經濟,實現了全村工農商貿多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經濟支撐加快了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實現了城鄉一體化。
六是艱苦奮斗,創先爭優。考察途中,參觀了西柏坡紀念館、昔陽縣大寨村。平山縣西柏坡是我黨解放全中國的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全國土地會議和七屆二中全會召開的革命勝地。三大戰役在這里指揮,新中國從這里走來,“兩個務必”在這里誕生。考察團在考察平山縣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的同時,通過參觀革命勝地,接受了革命傳統教育,增強了加快發展的信心。大寨村現有200多戶500多人,該村曾經靠艱苦奮斗,治理窮山惡水,改善惡劣環境而成為全國農業的一面旗幟。改革開放以來,大寨村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發揚苦干實干、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使大寨村煥發出新的生機。該村先后成立了大寨經濟開發總公司,主要包括大寨核桃露集團、年產10萬噸的水泥公司、酒業公司、制衣公司、煤炭發運站、煤礦、毛衣廠、貿易公司、森林公園。僅旅游年收入就達2000多萬元。靠艱苦奮斗,大寨農民生活實現了三有三不,這就是小有教——從幼兒到小學免費上學;老有靠——實行了養老保險制度;考有獎——凡考入大學發給獎學金。三不是吃水不用吊、運輸不用挑、看病不用跑。通過考察,大家深感只有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才能加快發展;只有深化認識、完善思路,才能力促發展;也只有大干實干,才能跨越發展。

二、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及城鄉一體化建設的現狀
近年來,全縣上下按照“走產業路、念畜禽經、打果品牌、建科技園、富全縣民”的總體思路,牢牢扭住“強基礎、調結構、興產業、扶龍頭、抓改革、促增收”這一主題,以發展現代農業為目標,以建設新農村和推進城鄉一體化試點工作為總抓手,以實施六大增收工程和基地建設為載體,大力實施“6431”產業化富民工程,不斷培育壯大林果業、畜牧業和經作業三大農業主導產業,全縣農業產業化建設成效明顯,城鄉一體化工作積極推進,農民收入大幅度增加,農村經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在三大農業主導產業的強力拉動下,今年元至8月底,全縣實現農業生產總值2.63億元,同比增長8.03%;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715.22元,同比增長15.69%。
一是以核桃種植為主的林果業發展較快。堅持抓點與擴面并重、規模與質量并重、新建與管理并重、生產與營銷并重的原則,穩步擴大基地建設規模,全縣以核桃、蘋果為主的干鮮果基地達到41.6萬畝,其中以蘋果為主的鮮果17.8萬畝,以核桃為主的干果23.8萬畝,農民人均果園面積達1.48畝。掛果面積11.06萬畝,果品總產量8000萬公斤,總產值達1.8億元。今年以來新建果品基地5.6萬畝,包括核桃46820畝、蘋果8360畝。建成了永清北山、白沙趙溝流域、白駝玉屏梁、松樹前灣梁、遠門鐵爐梁5大核桃產業帶。進一步強化果園綜合管理,完成果實套袋1.24億個、疏花疏果10.3萬畝、老果園改造0.6萬畝、果樹修剪37萬畝、新增果品貯量0.3萬噸。在資金扶持上,農戶每栽植一畝蘋果、核桃,經林業部門驗收合格后,補助財政資金80元。全面完成了全縣64.23萬畝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任務,初步建立了集體林地林權到戶經營管理的新機制,開創了林果業健康發展的新局面。
二是以肉牛生產為主的畜牧業不斷壯大。以全省肉牛大縣建設為目標,以標準化養殖園區、小區(場)、養殖專業村為載體,以動物疫病防控和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為保障,全縣畜牧養殖業逐步向集約化、規模化和標準化發展。先后建成縣科技養殖示范園區、秦源牧業公司、蘇屲千頭肉牛養殖示范園區、鑫淼肉雞加工廠等一批龍頭企業,促進了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止目前,新建各類養殖小區、場227個,全縣畜禽飼養量達260.2萬頭(匹、只),其中:牛飼養量達12.56萬頭、雞飼養量達194.7萬只、豬飼養量達37.72萬頭,出欄各類商品畜140.22萬頭(匹、只),全縣畜牧業產值達3.62億元。特別是今年以來在全縣肉牛產業建設中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千頭肉牛養殖示范園區,已入駐養殖戶10戶,購進良種母牛410頭,貯草50萬公斤。全縣新建成標準化養殖小區和規模化養殖場26個,養殖專業村8個,新發展規模養殖戶350戶;通過招商引資引進陜西天地草業開發有限公司在我縣組建甘肅清川草業有限公司,年加工玉米秸桿2萬噸,為養牛戶提供足夠的飼草服務。在資金扶持上,采取新建一個養殖小區補助10萬元、圈舍每平方米補助200元,新購進一頭良種母牛補助1000元的辦法,調動了養牛大戶的積極性,保證了肉牛產業的順利發展。
三是以蔬菜種植為主的經作業發展迅速。根據地域分布和氣候特點,因地制宜發展經作業,突出設施蔬菜、半夏、大麻等特色種植業。至目前,全縣共發展蔬菜6萬畝,其中大棚蔬菜1000座、日光溫室40座,大面積是露地菜、大路菜。今年以來,我們結合土地流轉,把建設國家級雨養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建設作為發展經作業的首要任務,與蘭州高原夏菜集團公司簽訂了聯合開發清水高山夏菜生產基地的框架協議,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商談簽署了科技合作協議,以泰山廟塬高山夏菜產業基地建設為重點,實施了西蘭花菜、娃娃菜、花椰菜等6類30個種植試驗示范項目,與縣城家樂購物廣場簽訂了農企供銷合同,極大地帶動了蔬菜產業的發展。同時,新建日光溫室20座、塑料大棚1475座;以黃門、永清、紅堡、白沙等鄉鎮為重點,共完成甜玉米、蘆筍、架豆王種植1.95萬畝;引進蘭州天佑公司通過土地流轉,建立了400畝薰衣草種植基地,發展薰衣草精油提純,預計效益可觀。著力打造農產品品牌,“軒轅牌”粉殼蛋、“遠門老魏蘋果”、“薄皮核桃”等一系列農產品已通過農業部產地認證,為實施標準化、無公害農業生產和擴大產業市場奠定了基礎。
四是以新農村建設、小城鎮建設為主的城鄉一體化試點工作積極推進。按照省、市推進城鄉一體化的要求,縣上及時成立了城鄉一體化試點工作機構,制定了試點方案及相關配套措施,并選擇地處城郊、具有區位優勢和發展潛力的永清鎮李溝村、紅堡鎮賈灣村率先開展試點,目前已完成舊村房屋評估補償和新村選址、場地平整等前期工作,高標準完成了建設規劃,正在抓緊施工。近三年多來,全縣新農村建設以25個示范村(其中省級1個,市級10個,縣級14個)建設為重點,全面推進各項建設,省級試點村黃門鄉王店村于2008年通過了省上的考核驗收,第一批4個市級示范村于2009年通過了市上的考核驗收。三年來,全縣投入新農村建設資金達41793.46萬元,其中專項資金1655萬元,包括省上投入284萬元、市上投入180萬元、縣上投入1191萬元,整合資金12848.46萬元,部門捐助62萬元,群眾集資投勞3228萬元,自籌建房資金2.4億元。結合新農村建設、災后重建、易地扶貧搬遷等項目的實施,全縣自2006年以來共建新宅16611戶,其中災后重建8888戶、扶貧整村搬遷14個村2001戶、其它5722戶;全縣22%的農戶建了新房、住進了新村,共硬化村莊巷道175個自然村、450公里,硬化面積126萬平方米,其中市級示范村硬化巷道274條、50.841公里、13.84萬平方米,中心村巷道硬化率達到100%。11個省級示范村基本實現了“八通六有”的奮斗目標。探索出了新村建設型、舊村改造型、逐步推進型、小城鎮建設、產業帶動型五種建設模式。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統籌城鄉發展、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推進新農村建設及城鄉一體化的根本切入點,下大力氣抓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按照“規劃先行、突出特色、強化功能”的要求,將發展小城鎮作為推動產業化發展、帶動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一體化的重大戰略,目前已全面完成各鄉鎮小城鎮建設的總體規劃編制工作,白沙、草川、王河、隴東、山門、白駝、金集、秦亭等小城鎮建設已初具規模。
總體來看,經過全縣各級黨政組織和廣大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及城鄉一體化試點進展順利,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與山西、河北、山東等地在這些方面的發展速度、規模、效益相比,我們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和不少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思想認識方面,在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城鄉一體化工作中,全縣上下思想解放的廣度、深度和高度還不夠,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認識不到位、不深刻,對“農業大縣”和“農業穩縣”這一現實的把握還不夠充分,對國家貧困縣發展現代農業的方向性、政策性理解還存在缺位的現象,改革創新的勁頭不足,發展現代農業產業的思路還不夠清晰,不盡完善、不盡科學,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步伐有待加快、效益有待提升。二是林果業方面,部分鄉鎮群眾習慣于零星栽植,粗放管理,鞏固成效的長效機制不健全,重栽輕管,中西部個別鄉鎮歷年建園缺苗斷壟現象嚴重,建園保存率較低;核桃栽植面積的迅速擴大與先進實用技術的普及推廣不同步,懂技術、會管理的果農較少,抵御自然風險能力較差。科技示范園建設比較薄弱,高標準、高質量、科技含量較高的核桃園所占比例較小,示范帶動作用不明顯;種苗基地建設滯后,苗木供給不足,品種適應性不強,導致建園成活率、良種率不高。核桃產業建設的龍頭企業引領產、加、銷產業鏈條尚未形成,核桃產品附加值低,導致豐產而農戶不增收;核桃產業的組織化程度不高,大多數群眾性組織基礎條件差,覆蓋范圍小,服務領域窄,功能不健全,運行不靈活,缺乏體制和服務模式創新;后續管理資金缺乏,制約了產業提質增效。三是畜牧業方面,各鄉鎮的畜牧產業化建設進展不平衡,個別鄉鎮發展畜牧產業的思路不清、措施不力、責任不明;相關部門的聯動效應不夠強,形不成推動畜牧產業發展的強大合力;特別是與外地肉牛產業發展相比,全縣肉牛產業發展主要表現在群眾認識不到位,發展肉牛產業的積極性不高;廣大農戶的家底薄,投入肉牛產業的能力有限;涉農資金整合難度大,貸款門檻高;能繁母牛凍配改良進程緩慢,能繁母牛基數小;農作物秸稈加工利用率低;規模化程度和科技含量低;缺乏集飼養育肥、屠宰加工和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龍頭企業來帶動,養牛的附加值低,比較效益不高,肉牛產業對農戶的吸引力不足;大多數農戶養牛仍然處于粗放式,對標準化科技養牛的生產模式接受較慢。同時,養雞、養豬的規模需要進一步擴大、技術需要進一步提高。四是蔬菜業方面,還沒有真正形成規模,也沒有創出一條成功的路子,導致蔬菜生產沒有大的起色。引導和帶動農民種植蔬菜的氛圍還沒有形成,不能將蔬菜經銷大戶有機組織起來形成一批經紀人隊伍,還未形成立足縣內、面向縣外的蔬菜市場體系。缺乏扶持蔬菜發展的優惠政策,農口各部門對蔬菜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不夠,抓蔬菜基地、創蔬菜品牌的步伐還比較遲緩。適宜蔬菜生產的有關鄉鎮還沒有發揮自身優勢,從領導到群眾都未形成發展蔬菜產業、促進農民增收的共識。對適宜區發展露地夏菜和地膜菜不夠重視,設施蔬菜基地建設進度較慢,特色蔬菜種植缺乏后勁,群眾的接受程度不高。五是城鄉一體化建設方面,新農村建設不論財政支持還是項目整合,都存在資金投入不足現象,部門幫建力度不大;產業發展緩慢,主導產業還沒有形成穩定的增收優勢;農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不夠,等、靠、要思想嚴重。小城鎮建設缺乏強有力的產業支撐,存在著規模小、檔次低,公共基礎設施不健全、服務功能弱而小,規劃指導不夠到位、功能定位不夠準確等問題,還不能較好地發揮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吸引客商投資興業、壯大鄉域經濟、帶動小城鎮建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