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清水縣委、縣政府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縣”戰略,圓滿完成了“兩基”目標任務,城鄉義務教育全面免費,學前教育加快發展,高中辦學規模不斷擴大,中等職業教育持續發展,培養了一大批實用型人才;教育投入逐年增加,教育改革不斷深化,辦學條件逐步改善,教師隊伍建設不斷加強,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有效提升,全縣教育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
為了深入推進“5551”戰略,實現教育質量大突破,切實推動全縣經濟社會跨越式科學發展,清水縣委、縣政府制定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意見,意見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確立了教育基礎性地位,明確了教育發展目標、提升教育發展質量的具體措施和政策保障。
意見指出,未來10年,全縣上下要堅定不移地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以更寬廣的視野、更先進的理念,在更高起點上推動全縣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努力把我縣建設成為甘肅教育先進縣,為打造生態良好、社會和諧、經濟繁榮、充滿活力、獨具魅力的西部科學發展特色縣奠定堅實的基礎。
意見指出,從2012年起,分三步走,實現三年大發展,五年新跨越,十年創先進。到“十二五”末,各類教育綜合指標達到關中—天水經濟區平均水平,部分辦學指標達到全市領先水平。到2020年,實現全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學前教育、高中階段教育協調發展,教育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學習型社會建設取得顯著成效,進入甘肅教育先進縣和人力資源強縣行列。一是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并舉”的辦園體制,大力發展學前幼兒教育。到2015年,城鎮學前三年受教育率和農村學前一年受教育率均保持在80%以上。把學前班從小學中逐步分離出來,保證全縣18個鄉鎮至少都有一所公辦幼兒園,縣城區再新建2所幼兒園,使全縣幼兒園總數達到40所左右,保證入園率達到80%左右。二是積極推進“雙高普九(高水平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全面提高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水平。到“十二五”末,中小學布局進一步優化,全縣小學、初中能夠滿足義務教育需求。九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9%,在校生鞏固率達到93%以上。到2020年,義務教育學校完成標準化建設,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高標準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三是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到“十二五”末,普通高中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新課程實驗取得階段性成果,教育質量明顯提高,力爭使縣一中達到省級示范性高中,縣六中達到市級示范性高中。到2020年,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完成普通高中標準化建設。四是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到2020年,全縣職業教育得到進一步發展,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更加健全,能夠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五是重視支持特殊教育。到“十二五”末,全縣義務教育階段三類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到85%,基本普及殘疾適齡人口義務教育。到2020年,三類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到90%。六是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到2015年,全縣中小學入網率分別達到75%和60%,生機比分別達到5:1和8:1。到2020年,建成覆蓋全縣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網絡系統和數字化教育服務體系,全面實現“校校通”和“班班通”。七是全面推進心理健康及美德教育。力爭近10年內在城區中小學、有條件的鄉中學建立心理咨詢室,配備1名專職教師,其它完小以上學校,每周能開展一次心理健康活動,小學全面開設美德教育課程。

意見指出,要促進教育公平,共享發展成果。一是重視支持特殊教育發展。加快特殊教育學校建設步伐,不斷完善基礎設施設備,加強特殊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全面提高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普及水平。因地制宜發展殘疾兒童學前教育,對殘疾兒童實施學前康復教育。鼓勵和扶持特殊教育學校、職業學校及職業培訓機構開展各種形式的殘疾人職業培訓。二是建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全面落實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兩免一補”政策、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學費政策和國家助學金政策,建立健全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國家資助制度,大力推進普通高校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幫助各類有困難的學生完成學業。 三是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和留守兒童依法接受教育,努力改善農村學生特別是留守兒童的寄宿條件,優先滿足留守兒童就學需要。

意見指出,要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提高教育發展競爭力。到“十二五”末,全縣教師總體數量基本滿足教育需要,教師結構更趨合理,小學、初中、高中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達到99%、98%和90%,中職學校教師學歷合格率達到80%。到2020年,全縣各級各類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顯著提高,幼兒園、小學、初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達到100%,普通高中教師學歷合格率達到99%,城鄉基礎教育教師資源基本實現均衡配置,建成一支符合教育現代化要求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同時,把師德表現作為教師績效考核、聘任聘用、進修深造、收入分配和評優選先的首要內容,納入評估學校辦學質量的重要指標。建立師德先進表彰機制,每年表彰獎勵一次教育工作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盡快恢復清水縣教師進修學校,堅持五年一個周期的教師培訓制度,每個教師每五年應接受不低于360學時的集中培訓,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建立完善統一的中小學校長競聘任用、培養交流、考核獎懲機制,不斷加強校長隊伍及校長后備人才隊伍建設。全縣中學校長、學區校長、城區小學校長及幼兒園長設立行政級別。中小學校長實行代課制和任期制,由縣教育體育局聘用,縣政府批復,每屆任期一般為3年,每年考核合格的可以連任,但在同一學校任職時間原則上不得超過兩屆,滿兩屆者必須進行異校交流。依法理順義務教育階段教師“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縣級教育行政部門會同編制、人社部門按規定履行中小學教師的招聘錄用、職務(職稱)評聘、調動、培養培訓和考核等管理職能。逐步實行城鄉統一的中小學編制標準,落實教師附加編制。建立教師正常的補充機制、流動機制和分流機制。城區和條件較好的川區學校要實行公開選調制,其它鄉鎮之間和城區校際之間的教師調動由縣教育行政部門根據工作需要組織實施。繼續實施農村教師特崗計劃,堅持普通高校畢業生到農村任教五年服務期制度,重視農村中小學音樂、美術、體育、英語等緊缺學科教師的補充。加強農村和薄弱學校師資配備,推進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工作。嚴格教師準入制度,健全教師聘任、評價和考核標準,建立教師職業良性退出機制。對責任心不強、教學業績差的教師要分流。要提高教師地位和待遇,全面落實班主任、邊遠地區教師津貼激勵機制和職稱評定基層教師優先制。對長期在農村基層和艱苦邊遠地區工作的教師,在工資、職務職稱等方面實行傾斜政策。城鎮中小學教師評聘高級職稱,原則上應有一年以上農村學校工作經歷。完善重能力、重實績、重貢獻的用人導向,建立教師關愛激勵機制。定期組織教師參加體檢,關注教師心理健康。加快建設農村學校教師周轉宿舍,在保障性住房分配上要向農村教師傾斜,穩定農村教師隊伍。

意見指出,要加大教育投入保障力度,提高教育科學發展保障能力。要將教育作為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優先予以保障,保證教育財政撥款增長明顯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并使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教育費用逐步增長,保證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在年初預算、預算執行和年終決算的超收入分配中都要體現法定增長要求。2012年全縣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全縣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5%以上,之后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全縣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逐年提高,達到國家和省上規定的比例和要求。縣級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用于教育的投資要逐步增加。依法保障各類教育項目建設配套資金、高中新課程實驗和學前教育發展資金。根據國家有關政策,適當提高下撥義務教育公用經費比例。落實教師培訓經費,各學校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年度公用經費保證本校教師培訓所需。同時,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積極爭取國家項目投入,加快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步伐。鼓勵和引導社會、企業資金投入教育發展,形成多元化的投資機制。加強教育經費使用監管,嚴格執行財務制度和財經紀律,確保經費使用安全、規范、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