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回春,隴東慶陽廣袤的田野上,處處春意盎然,村村戶戶備耕春耕,一派繁忙景象。和往年不同的是,慶陽市今年的春耕生產,呈現出三個新亮點。
一新:“紅盾”護農打假,物流配送上門,農資供應搞“訂單”涉農部門和工商、技術監督等執法部門聯合展開“紅盾”護農打假行動,已不是個新鮮事,但要真正做到實處,防止假冒偽劣農資坑農,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鎮原縣日前就對縣內農用物資經營部門進行了一次拉網式檢查,建立經營檔案,對調入的種子、種苗實行入市準調制度,“紅盾”護農隊巡回各鄉鎮,整頓市場,趕集入村,舉辦宣傳講座,鼓勵群眾舉報投訴,在全縣形成了農資打假網絡,有效地防止了散裝種子、假冒偽劣農用物資流入市場。備耕一開始,全縣就立案查處違法案件29起,為群眾挽回直接經濟損失6500多元。
寧縣農資經營部門今年有了新舉措,全縣先后有13家農資公司主動與涉農執法部門聯系,利用冬閑派出下鄉小分隊,以村組為單位,對農資需求種類、產地、數量等方面進行了多次征求和摸底。根據買方市場的這一信息,開春后,他們在執法部門的介入和監督下,購回的第一批種子、化肥和農藥等農資就銷售一空。寧縣新興農資供銷公司還與早勝、平子、中村等鄉鎮46個村的428戶農戶簽訂了農資供應意向性協議,以“訂單”的形式向農戶供貨,并首次把物流配送的模式引入到農村市場和農資供應系統。平子鎮傅家老莊村農民張生良購買的9袋磷肥、40公斤玉米種子,就是通過“訂單”預訂后,該公司的物流配送中心直接送上門的。張生良告訴記者,這樣做有合同擔保,用著放心,公司送貨,自己也省事,是個好辦法。
二新:盯著市場看,回到地里干,農民進城搞“調研”以往,在正寧縣農村,農民大多每年春節前就購買化肥、農藥、籽種,為土地置辦“年貨”。可是,今年許多農民卻爭相跑市場,考察農產品的行情。榆林子鎮樂安坊村農民樊興珍已利用10天時間,跑遍了正寧及周邊縣市的集市,詳細了解有關農產品的市場價格、供求信息。
他準備把這些“情報”進行好好地分析,作為今年春耕生產的指南。在慶城縣,南莊鄉豐臺村支書俄軍新春一過,就帶領村班子及種植大戶,到慶陽市蔬菜批發市場了解早春蔬菜的行情,以便回去組織生產。
據了解,隨著農業結構調整的深入,慶陽市一部分有較高文化素質的農民開始走出去了解農業信息、研究發展方向,有針對性地開展“調研”工作。他們“調研”的主要內容有三項:一是到農業、科技等涉農部門,了解有什么名特優新品種和高新實用技術,以提高產量,增加效益;二是到農貿市場、糧店、餐館等消費場所,了解什么樣的農產品好賣;三是到閱報欄、網吧等場所,查詢全國各地農產品的銷售價格等市場信息,做到春耕心中有數。
三新:黨員服務到田間,春耕吃香特派員,科技人員搞“客串”春耕時節,結合第三批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在慶陽市廣大農村田間地頭,隨處可見黨員干部的身影。結合春耕,慶陽市開展了以送政策、送科技、送法律等為主的“九送九解”黨員助農增收辦實事活動,在全市農村建立黨員助農增收養殖示范基地、蘋果種植示范基地、勞動力培訓輸轉示范基地和農技培訓基地,引導廣大黨員深入鄉村,與困難群眾結對幫扶,與他們一起謀思路、調結構、尋財路、找出路,達到了“黨員受教育,群眾得實惠”的目的。
春耕前夕,慶陽市利用科技下鄉等形式,從農業、畜牧、水利、科技等部門抽調1600多人,組成科技小分隊,分赴各鄉村送技術、送信息、送項目,積極做好農業技術培訓、指導和推廣工作,在全市掀起了科技備耕的熱潮。全市今年將重點推廣20多項農業常規和新型技術,使60%的農戶每人掌握一兩項技術,科技覆蓋面達到80%以上。
據科技部門的負責同志介紹,今年,農業科技特派員十分“搶手”,農業科技專家也格外走俏,有的農民為發展農業科技,甚至要求科技人員以技術入股的方式進行合作。慶城縣農民把眼光放在了科技含量高、高質高效的農產品上,一部分農民還請專家搞起了測土配方施肥。熊家廟鄉米糧川村農民米小波高興地告訴記者,去年他的3畝早春大棚收入5000多元,今年他信心十足,準備再種植5畝溫棚蔬菜。目前,在縣科技特派員王本輝的指導下,已經建成兩座鋼架大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