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日報社黨員深入基層采訪學習活動系列報道
逢盛世老少盡開顏
——秦州區太京鎮窩駝村新農村建設見聞
■本報記者 劉曉亞

太京鎮窩駝村文化廣場
3月27日,一場久違的春雨浸潤著秦州大地。霏霏春雨中,天水日報社學習落實科學發展觀學習參觀團一行來到秦州區太京鎮窩駝村,對這個3年前就被列為省級新農村建設試點的村子進行實地采訪。
車沿著天隴公路西行,十幾分鐘便到達目的地。一條寬暢平整的主干道自南向北橫貫全村,主干道西側是一座肅穆的清真寺,東邊是一座占地1600多平方米,頗具民族特色的村級文化廣場,規劃有序,建設簡潔大方,樸實之中匠心獨俱,干凈整潔的廣場邊翠柳吐絲,花壇里新紅初綻,“新農村建設26字方針”、“村規民約”等一系列體現民主管理的宣傳畫沿廣場東邊一字張貼開來。廣場上有許多精神矍鑠的老人在悠閑地散步聊天,許多孩童在無憂無慮的嬉戲,唯獨經過這里的青壯年大步流星行色匆匆,無暇顧及陌生的車輛和來人,因為他們要去菜棚里忙碌,要去牛圈里喂牛,要去拉貨跑運輸……一年之計在于春,在這樣一個好雨潤物的春天里,他們心中不僅充滿了希望,他們也在為希望而努力。

太京鎮窩駝村位于秦州區西郊,是一個典型的回漢族雜居村,村民的經濟收入以奶牛養殖、蔬菜種植為主,經濟發展較快,年人均純收入達到4800元。自2006年被列為省級新農村建設試點以來,窩駝村按照秦州區城郊發展規劃的思路,積極發展“奶瓶子”和“菜籃子”產業,全面加強村級公共設施、基礎設施、村莊綠化等項目的建設,完成了8公里的村莊道路建設,道路硬化率達100%;完成了自來水管網改造工程,自來水入戶率為100%;建成了面積1650平方米的、頗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廣場、籃球場;建成了集村務活動中心、計劃生育服務所、農家書屋、體育活動室、農資農家放心店為一體的社會事業綜合辦公樓1628平方米;栽植雪松、垂柳等綠化樹種3000多株,綠化、美化、凈化了村內主干道,真正把新農村建設的26字方針落到了實處,村鎮兩級政府也真正做到了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
年逾花甲的馬存良老人和幾個老鄰居在廣場邊閑聊,他頭戴一頂潔白的民族白帽,古銅色的臉龐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一身得體的黑色衣褲一塵不染,腳上的皮鞋除去雨滴再無他物。通過交談,記者了解到,馬存良老人有兩個兒子,一個兒子在家種植地膜拱棚蔬菜,一個兒子在外跑運輸,家境不錯。馬耀林是位中年人,他所營務的拱棚蔬菜一分地一年就有700多元的收入,而他家租務著6畝這樣的地,“好著哩,一年地里種兩茬菜,人雖然辛苦一點,但收入也好。除去各項成本,一年能收入兩三萬元呢!”說這些的時候,馬耀林臉上充滿了笑意。村主任馬建林談及村里的情況更是如數家珍,他告訴記者,村里現在的經濟收入主要以奶牛飼養和蔬菜種植為主,同時還有勞務輸出和交通運輸業,這幾項加起來村民們一年的經濟收入最保守也在200多萬元。
在馬主任的帶領下,記者來到窩駝村的村務活動中心,站在三樓的會議室,他指著公路以南的村落和田地說,我們的村莊還會變樣,新農村建設的規劃已經由蘭大設計院進行了設計與規劃,新的村民住宅區在村內主干道以東,占地80畝,新的養殖區在住宅區的東北面,占地10畝。隨后他一轉身指著中心院里東邊的一塊空地告訴記者,那里馬上要建一座幼兒園,我們要讓村里所有的學齡前兒童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隨后,馬主任還帶我們參觀了村里的圖書室、體育活動室。在圖書室的一面墻上掛著一幅村民自撰自寫的書法作品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歷盡艱辛人未老,恰逢盛世歲長新。”這幅對聯的內容不正是窩駝村民對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最真實感情的寫照嗎?不正是全國億萬農民對黨中央逐步落實惠農政策,發展和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學習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謳歌與贊頌嗎?
離開窩駝村時,雨還在下,望著雨中這座生機勃勃的村莊,不禁想起古人描寫春雨的詩句來“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相信,春雨之后的窩駝村一定會比詩人筆下的錦官城更美、更富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