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心聲 智慧的力量——秦州區“兩會”專題報道
天水市秦州區六屆人大六次會議隆重開幕


(秦州區外宣辦 裴振剛 彭高峰)備受全區人民關注的秦州區六屆人大六次會議1月9日上午9時在秦州區委禮堂隆重開幕。
上午8:30分許,來自全區各行各業的代表們意氣風發、步履矯健、滿懷豪情步入會場。區委禮堂內華燈璀璨,花團錦簇,巨大的國徽懸掛在主席臺帷幕中央,熠熠生輝,整個會場洋溢著一派莊嚴、熱烈的氣氛。
本次會議應到代表239名,實到代表195名。符合法定人數。

大會由區人大常委會主任楊虎林主持。
在主席臺就座的主席團成員有:張明泰、楊虎林、周繼軍、文月平、馬佩授、宋丕林、牟建林、李鵬凡、王萬珍、黃有源、舒健、成少平、李子園、馬有魁、陳蓉華、劉懷順、趙春明、裴浩仁、胡秀玉、郭鵬魁、柳力利、方晨、王毅、康泰來、王永剛、閆尚嵐、李映泉、秦毅敏、高學峰、郭金霞、梁永紅、魏毅等。
在主席臺就座的還有:區三屆人大常委會主任魏致中、原區政協主席王惠麟、霍秀清;區委副書記師平安,區委常委公言海,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魏勝奎,區委常委、副區長武建成,區政府副區長任佩光、曹亞玲、劉小平、茍鐘靈;區政協副主席鐘綿邦、王向梅、李廣鳴、楊建新、徐生明、縣毅;區武裝部政委常亮;區法院院長趙世和、區檢察院檢察長王全社、市公安局副局長、秦州公安分局局長張慶中等。
列席本次會議的還有:不是區六屆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的群團組織負責人;不是區六屆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的區政府工作部門及有關單位主要負責人;不是區六屆人大代表的區人大常委會有關委、辦主任、副主任;不是區六屆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的街道黨工委書記、辦事處主任;不是區六屆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的鄉鎮黨委書記、人大主席、鄉鎮長;不是區六屆人大代表的駐區有關單位行政負責人及出席區政協六屆五次會議的全體委員。列席人員共計251人。
本次大會的執行主席是:馬有魁、馬佩授、文月平、劉懷順、李鵬凡、楊虎林、宋丕林、張明泰、陳蓉華、周繼軍、趙春明、胡秀玉、裴浩仁。

上午9時整,楊虎林宣布:天水市秦州區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開幕!頓時,雄壯的國歌聲響徹會場。

會上,區長周繼軍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報告分三部分:“十一五”工作簡要回顧、“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和2011年的政府工作。
“十一五”工作簡要回顧
《報告》指出,過去的五年,是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極不平凡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秦州區人民政府緊緊團結和依靠全區人民,積極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搶抓機遇,深化改革,求真務實,全面或超額完成了“十一五”規劃主要預期目標,經濟社會呈現良好發展勢頭。
五年來,全區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預計 “十一五”末,實現生產總值97.2億元,比2005年增長106.8%,年均增長15.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64億元,比2005年增長292.2%,年均增長31.4%;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0.7億元,比2005年增長76.8%,年均增長12.1%;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2億元,比2005年增長116.6%,年均增長16.7%;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9.3億元,比2005年增長218.5%,年均增長26.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206元,年均增長9.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065元,年均增長12%。
《報告》強調,剛剛過去的一年,秦州區積極應對年初低溫霜凍及“8•12”暴洪等重大自然災害,強力度加快發展,快節奏推動工作,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三個新突破”和“四個持續加強”,即: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實現新突破:與2009年相比,預計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1%;大口徑財政收入從7.1億元跨過8億、9億元大關,達到9.3億元,增長31.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10.2%和16.5%。項目和招商引資實現新突破:爭取國家項目20個,實施區列重點建設項目58個,完成投資25.5億元。實施招商引資項目48個,引進到位資金12.1億元,簽約各類招商引資項目24個。工業和三產發展實現新突破:不斷加大對區域內各類重點企業的扶持服務,投資2.7億元,加快征地拆遷,完善基礎設施,確保了中材水泥二期、娃哈哈等一批重大工業項目建設,工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步伐明顯加快。全面完成南明路、皇城路等農超對接菜籃子超市及牡丹、汪川、娘娘壩等農貿綜合市場建設,三產發展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加強:組織實施成紀大道等路段綠化帶防護欄安裝、星級旅游公廁建設等一批便民利民城市建設項目。完成天松等5條通鄉油路工程,投資3000萬元啟動實施28條102.8公里村村通水泥路建設,農田水利、農村飲水安全、林業生態、能源沼氣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夯實。農業產業發展持續加強:完成旱作農業16.5萬畝,糧食生產再創新高,達到18萬噸;玉泉楊何、天水咀頭和中梁淺山干旱區設施蔬菜基地進一步發展壯大,建成一批特色養殖龍頭企業和養殖專業戶,完成農業總產值10.5億元。社會事業發展持續加強:投資1.5億元,實施校安工程項目30個,楊家寺等9個鄉鎮衛生院改擴建及眼科醫院住院樓建設工程基本竣工,北宅子保護維修工程全面完成,“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建設進展良好,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取得新進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持續加強:啟動實施“八件民心工程”,王家磨和山水新城保障性住房、區醫院搬遷等一批工程建設進展順利,較好地解決了一些民生問題。

“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
《報告》提出了“十二五”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和省、市、區委全委擴大會議精神,緊緊圍繞“率先發展,爭創一流,建設首善之區”的目標要求,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搶抓各種機遇,率先跨越發展,著力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做大做強經濟總量;著力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不斷改善城鄉人居環境;著力加強社會事業發展,大幅提升公共服務水平;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積極推進和諧社會建設;著力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切實增強加快發展活力;著力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全面優化率先發展的政務環境,加快工業強區、文化大區、生態文明區、最佳宜居環境城區和隴東南商貿物流中心區建設進程,努力把我區打造成富裕、文明、和諧的隴上強區。
《報告》提出來“十二五”期間全區經濟社會的預期目標:力爭經濟總量在全省的位次逐年前移,實現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七個翻番”,城鄉基礎設施、宜居環境建設、城市綜合功能、社會保障能力、公共服務水平“五個大幅提升”。到“十二五”末,全區生產總值達到195.4億元,年均增長15%;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37.6億元,年均增長3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51.5億元,年均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04.3億元,年均增長21%;大口徑財政收入達到23.1億元,年均增長2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2539元,年均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165元,年均增長15%;萬元GDP能耗年均下降2%;人口自然增長率、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下。
圍繞今后五年的重點工作,要全力抓好以下幾項工作,一要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大幅提升經濟綜合實力,力爭在“十二五”中期全區綜合經濟指標從目前的全省第十位躍居前五位;二要全面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夯實率先跨越發展基礎;三要大力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切實增強城鄉公共服務能力;四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目標,努力提高城鄉群眾生活水平;五要深入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著力加快最佳宜居環境城區建設;六要切實加強社會管理,扎實推進和諧社會建設。七要積極推進改革創新,全面優化率先跨越發展環境。

2011年的政府工作
《報告》指出,2011年是全面實施“十二五”發展規劃的開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他表示,要通過一年努力,力爭實現:生產總值達到111.7億元,大口徑財政收入達到11.2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83.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24.8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8.6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88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525元。 重點抓好以下八方面的關注:一要加強項目和招商引資工作,積極做好項目爭取和儲備,全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立足產業和資源優勢,高起點謀劃一批事關全局和長遠的重點項目,爭取更多項目列入國家及省市大盤子。二要依托“一城兩園”建設,以打造花牛蘋果和秦州大櫻桃兩個品牌為重點,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發展,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夯實農業發展基礎。三要全面提升工業經濟發展質量,加強對重點優勢骨干企業、成長性企業的扶持服務,加快華天電子科技產業園等重大工業項目建成投產,推動工業經濟提質提速發展。四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加快景區景點及配套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業開發建設,提升城市品位,吸引旅游消費。五要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夯實城鄉一體化基礎。六要統籌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實現科技、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同步發展。七要傾心盡力做好民生工作,全面落實國家各項惠民政策,積極實施好省、市確定的惠民實事。八要切實抓好財稅金融工作,著力培育結構合理、后勁有力、持續增長的稅源體系,為加快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資金保障。

主會場

分會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