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西關街道黨工委按照區委統一部署,在總結以往經驗做法的基礎上,精益求精,大膽創新,下功夫做大做強社區黨建,形成了“一站一廳一塊田”等一系列有較大影響力的黨建工作品牌,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全面加強、不斷進步,社會治理有序推進、健康發展,拉動了西關街道黨建整體上水平。
“責任田”里黨員忙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樓院、一條巷道就是一片“紅色責任田”,在天水市秦州區西關街道,小到社區一株綠化,大至社區各項建設,他們都傾注熱情,無私奉獻。在創建和諧社區的舞臺上,他們既是參與者,又是帶頭人。他們,就是“紅色責任田”里的一名名普通黨員。
創新模式,推行“劃田包干到人”

西關街道黨工委下設3個社區黨委、3個社區黨總支、24個黨支部,共有黨員1042名。近年來,街道黨工委積極探索創新城市社區黨建工作模式,以300戶左右的樓群院落區域為標準,劃分黨員“紅色責任田”41塊,確定包片黨支部21個,推選樓棟長117人、黨員中心戶860戶,形成了黨(委)總支建在社區,黨支部建在小區、網格,黨小組建在樓棟、巷道,黨員中心戶建在單元、院落的黨建工作網絡,推動黨員由分散管理到責任田式管理的轉變,實現了城市黨建管理無死角、工作全覆蓋、服務零距離。責任田劃分后,已有61名街道社區干部、164名居民黨員、696名在職黨員主動向黨組織認領責任田,積極開展“亮身份、爭先鋒、作表率”活動,收集民情信息,調解民事糾紛,為居民解決實際問題,黨員與居民群眾之間的溝通交流更順暢了,問題解決得更及時了,“有困難找黨員”已成為廣大社區居民的共識。
設崗定責,銘記“我有責任在肩”

根據街道社區工作需要和黨員特點,為“承包”責任田的黨員設崗定責,使每一名黨員肩上都有責任。在日常工作中,他們講解政策,宣傳法規,做居民身邊的宣傳員;開展思想動員,幫助明辨是非,做和諧穩定的信息員;投身安全巡查,加強轄區防衛,做巡邏防范的治安員;體恤民情,關切民意,做民本民生的服務員;積極排查矛盾,化解居民糾紛,做矛盾糾紛的調解員;關心公益事業,參與轄區環衛整治,做環保衛生的監督員。說起“紅色責任田”,聚寶盆小區的黨員群眾深有體會。今年63歲的丁小敏,是居民黨支部書記,自從認領“責任田”以來,他積極發揮作用,關心社區建設,熱心服務群眾,在黨員“紅色責任田”里默默耕耘,小區里的基本情況他都了然于胸,各類矛盾糾紛現場總能看到他的身影。在他的帶領和影響下,小區其他黨員也紛紛參與到社區公益事業中來,他們甘于吃苦,樂于奉獻,在和諧社區建設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所在黨支部連續三年獲得“先進黨支部”的榮譽稱號。伏羲路責任田“承包人”常克穎是一名退休教師,每逢寒暑假,他都在社區開辦的“陽光假期”學習班上義務為轄區中小學生講解思想品德、青少年安全教育等知識,受到居民群眾和轄區學生的好評。截至目前,通過“紅色責任田”共收集到民情信息6類1843條,調解各類矛盾糾紛85起,排查安全隱患37起,開展互助幫扶112次,捐贈各類物品2232件,組織知識講座22期,提供專業咨詢和民主議事服務556人次。
轉變觀念,實現“我找群眾服務”

承包“責任田”,還要勤“耕耘”。在各社區、居民小區、院落建立“四到、四訪”工作機制,督促引導“承包人”主動服務,對突發事件、鄰里糾紛、家庭變故、居民訴求第一時間到場,對困難居民、重點幫扶對象、獨居老人、殘疾人家庭每月必訪,做到了對居民家庭情況清、人員類別清、區域設施清、隱患矛盾清、居民服務需求清、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清,實現了從“群眾找我辦事”到“我找群眾服務”的轉變。和丁小敏一樣,棗園巷責任田“承包人”馬恒吉也是一位熱心人,他經常走訪生活不便的“空巢”老人,幫助他們解決遇到的困難和問題。2016年5月,家住棗園巷的馬某家中房屋木椽斷裂,屋頂塌陷,漏雨嚴重,馬恒吉得知情況后,幫助馬某在鄰院暫借一間房屋居住,并及時報告社區黨總支,發動了社區黨員干部為其捐款購買修房材料,及時修繕了房屋。49歲的社區居民左某,智力一級殘疾且行動不便,日常生活起居都需要70歲的母親照顧,家庭生活十分困難。負責這塊責任田的社區黨員干部經常走訪左某一家,輪流值班,幫助解決日常生活困難,逢年過節,都會送去慰問金和慰問品,并上門辦理醫保等業務。

如今,“紅色責任田”正成為秦州區西關街道基層黨建工作的一張嶄新“名片”,大家在各自責任田里辛勤播種愛心、務實和責任的種子,收獲平安、快樂與和諧的果實。居住在西關街道轄區的居民都有這樣的感受:活躍在身邊的黨員越來越多了,黨員與群眾之間的溝通交流越來越順暢了,困難和問題解決得越來越及時了,社區大家庭也越來越和諧了,這一切都是“紅色責任田”里結出的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