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市建設成隴東南經濟文化大市
——就“十一五”我市經濟社會發展訪市發改委主要負責人
新年伊始,萬象更新。在第十一個五年計劃里,我市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和任務是如何制定的?記者就此采訪了市發改委主要負責人。
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十一五”期間,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將圍繞實施“工業強市、農業穩市、商貿活市、旅游富市、科教興市”五大戰略,推進工業化、農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做大提升以裝備制造業為重點的特色優勢產業,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育壯大以旅游商貿為重點的服務業,充分發揮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加快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努力構建和諧社會。
一是把城鄉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放在發展經濟的重要位置,堅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以交通、能源、水利、生態建設為重點,提高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完成天(水)至寶(雞)高速公路建設,開工建設天(水)至定(西)高速公路,啟動天(水)至平(涼)鐵路前期工作,完成省道部分路段改建工程,加快通縣、通鄉、通村公路建設。此外,加大對周邊資源(能源)的轉化利用,發展能源產業。
二是把工業作為經濟建設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全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扶持壯大機械、電子、電器、輕工、建材五大支柱行業,延長產業鏈條,增強配套服務能力,促進以骨干企業為龍頭,輻射帶動中小企業配套聯動的產業聚集。逐步形成以星火、鍛壓、風動為龍頭的成套機械工業及以海林為龍頭的配套加工企業群;以長開廠、213電器公司、電傳所為龍頭的電器工業企業群;以華天科技、天光半導體、慶華電子為龍頭的電子工業企業群。繼續實施“10強50戶”工程,扶持做大做強優勢企業和優勢產品。
三是統籌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和縣域特色經濟,改善農村生產生活和社會服務基本條件,加大扶貧開發和小康建設力度,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按照“南林、北果、西菜、東牧”的農業產業布局,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四是依托較為發達的商貿服務業和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壯大商貿流通業,開發旅游產業,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加快發展現代新型服務業。扶持物流企業發展壯大,啟動甘泉物流中心建設。加快發展以城市為中心的現代服務業,鼓勵工程、科技、會計、法律、咨詢等中介服務業依法進入市場,擴大行業協會的覆蓋面和服務范圍。
五是按照西部大開發加快西隴海蘭新經濟帶建設的要求,以中心城市發展和產業聚集帶動為突破口,推動城鎮體系建設,引導資源優化配置和生產要素整合,促進全市經濟協調發展。按照“科學規劃、規模適度、特色鮮明、功能完善”的原則,規劃城市功能定位,合理安排空間布局,最大限度地發展比較優勢,吸引集聚各種資源,把天水建成隴東南地區資源輸轉、加工增值、物流配送、信息交流、人才集聚、文化教育和經濟開發的區域性中心。
六是加快實施科教興市戰略,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牢固樹立依靠科技發展的理念,鼓勵和引導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少等新興技術的研發及應用。整合教育資源,優化教育結構,增加教育投入,擴大教育供給,加快教育改革,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全面健康發展,努力形成大眾化、社會化和終身學習的國民教育體系。
七是圍繞擴大就業,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積極推進構建和諧社會進程。預計“十一五”末,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將達到10100元,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160元,增長7%。全市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5‰以內。廣播和電視覆蓋率分別達到98%和96%以內。
最后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按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在“十一五”期間,我市將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措施,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積極轉變增長方式,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為加快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體制機制保障、政策保障和環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