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幼保工程’學子不買愛心賬”最新動態
百名天水娃成為新嘉興人
天水實施“教育移民工程”,向東部地區輸送技能型人才

本報曾作的相關報道
2006年8月31日,本報刊發了一篇題為“天水‘幼保工程’學子不買愛心賬”的文章,報道了由天水市委統戰部、市教育局等多家單位聯合發起的“幼保工程”,出資100萬元,免費為100名農村高中、初中貧困畢業生提供上學和就業的機會。現在,天水市又實施了“教育移民工程”,采取訂單教育培訓的方式,對天水市農村初、高中畢業生通過短期的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訓,向東部地區輸送文化技能型人才。目前,“已向嘉興輸送了100多人,讓天水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新嘉興人”。
A 自籌百萬惠及貧困家庭
2006年5月,天水市創建學習型城市發展戰略研究會負責人王晉自籌資金100萬元,在天水啟動了“幼保工程”和“教育移民工程”。天水市計算機專修學院對74名農村貧困初中畢業生和高中輟學學生進行3個月的免費文化基礎知識、技能操作、勞動維權、自我保護等培訓。同時,“教育移民工程”按協議約定,送到浙江嘉興再進行3個月的服裝制作、電子加工、汽車維修等技能培訓后進入當地企業就業。
目前,天水市已向嘉興市輸送了近百人。王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教育移民工程”探索建立了一套集培訓、就業、移民、扶貧等為一體的新路,工程在實施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教育、管理、輸送等制度,并不斷完善。
B 扶貧要從根子上扶
19歲的黃利麗是麥積區石佛鄉人,家里生活十分困難,一年前,她從天水計算機專修學院畢業后,到嘉興金石包裝有限公司上班。由于她勤奮上進,工作努力,近日由普通工人提拔為質檢員,每月工資都在1200元以上,大大緩解了家庭的困難。
秦安縣劉坪鄉老灣村山大溝深,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村民經濟來源主要為糧食種植,一些務工人員主要從事煤礦,建筑等重體力,高風險行業,收入很低,人們生活十分艱辛。去年底,天水市委選派到村上擔任黨支部第一書記的市委統戰部干部蔡建春獲知“教育移民工程”的消息后,動員村上14名家境貧寒的初、高中畢業生接受培訓。2007年12月20日,他們經培訓合格,全部在嘉興實現了就業。
村支書扳著指頭算了個賬:每個孩子一月按1000元的純收入算,明年過年時,一人可給家里增加1萬多元,用不了幾年,老灣村也會變的“洋氣”起來,這樣的扶貧真正扶到了根子上。
C 天水娃愿做“新嘉興人”
嘉興瀕臨錢塘江和杭州灣。在嘉興有天水市“教育移民工程”輸送到嘉興的100多人。
李杰是麥積區馬跑泉鎮人,在嘉興半年的時間里,喜歡上了這座城市。他覺得,嘉興是就業的熱土。李杰感慨地說:“嘉興對外來人口不歧視,十分友好,我要爭取做一個真正的‘新嘉興人’”。李杰的這一想法代表了眾多“教育移民工程”輸送到嘉興的天水娃的心聲。“新嘉興人”是嘉興人對外來就業者親切的稱謂。嘉興市南湖區新居民事務局局長肖洪濤介紹,在嘉興居住七天以上可申請辦理臨時居住證,滿一年可申請辦理居住證,滿三年可申請辦理專業人士居住證。
D 天水人在嘉興很受歡迎
天水市秦州區的楊俊興奮地告訴記者,他是聽了到嘉興工作的老鄉介紹后才去嘉興的。在老家,他在建筑工地上干一個月收入才500多元,在嘉興前兩個月的實習期單位就承諾每月給750元生活費,轉正后每月最低有1200元呢。
2007年4月,天水市計算機專修學院面向當地招聘初高中畢業生,結果報名者如潮。“我們經過嚴格篩選,確定了23名學生,結合嘉興企業的用工要求,培訓了3個月。”該學院的余敏老師介紹說。3個月培訓結束后,該學院又將23名學生送到南湖區余新鎮成校培訓一個月。值得一提的是,學生的培訓費用全免,這也解決了許多貧困學生的后顧之憂。
金石包裝(嘉興)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劉侃告訴記者,該公司剛開始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招聘了10多名來自天水的學生,“這些學生綜合素質好,工作認真積極,很快融入了當地的企業和城市文化。”隨后,他們又招聘了第二批、第三批學生,三批共達7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