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發展基礎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特別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經濟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隨著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經濟區發展面臨新的歷史機遇與挑戰。
第一節 發展現狀
(一)經濟穩步增長。2000年至2007年,經濟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2007年達到3765億元,占西北地區的28.6%;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5%,2007年達到189億元,占西北地區的16.3 %。經濟增長速度不斷加快,運行質量明顯提升,發展實力顯著增強。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接近2000美元,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
(二)基礎設施明顯改善。2000年至2007年,共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511億元,年均增長23.4%,相繼建成一批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區域綜合交通設施日趨完善,電力、通信、市政等基礎設施保障能力不斷增強。
(三)產業發展邁出新步伐。農業基礎地位進一步鞏固,現代農業快速發展。工業增勢強勁,產業結構調整加快,2007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1271億元,占西北地區的23.8%。商貿旅游業等第三產業不斷壯大,所占比重明顯高于西部地區平均水平。
(四)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基本公共服務逐年改善,教育、衛生、文化事業不斷進步,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均比2000年翻了一番。
第二節 發展優勢
戰略區位重要。經濟區處于我國內陸中心,是亞歐大陸橋的重要支點,多條鐵路、公路、航線、管線在此交匯,是全國交通、信息大通道的重要樞紐和西部地區連通東中部地區的重要門戶。
科教實力雄厚。擁有80多所高等院校、100多個國家級和省級重點科研院所、100多萬科技人才,2007年研究與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7%,顯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科教綜合實力居全國前列。
工業基礎良好。擁有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21個、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基地5個和大學科技園區3個,是國家國防軍工基地、綜合性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重要裝備制造業聚集地。
文化積淀深厚。該區域是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著名的絲綢之路源頭和羲皇故里,也是13個王朝古都所在地,擁有大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豐富的人文自然資源。
城鎮帶初步形成。西安特大城市對周邊地區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區域內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2007年底,經濟區城鎮化率達到43%以上,西隴海沿線城鎮帶已具雛形。
第三節 發展機遇
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機遇。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經濟區的軟硬環境已經得到極大改善,產業投資的集聚效應逐步凸顯,為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國家堅定不移地繼續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必將為經濟區跨越式發展帶來更多新的機遇。
進一步擴大國內需求機遇。
隨著全球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推進,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擴大內需成為保持經濟增長最重要的推動力。經濟區人口密集、市場廣闊、需求旺盛、潛力巨大,有利于吸引海內外投資等各類要素在此集聚和重組。
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機遇。
東部沿海地區要素成本持續上升,加快經濟轉型和結構升級的需求極為迫切,產業轉移動力日趨增強。經濟區基礎設施比較完善,要素成本優勢明顯,具備了承接產業轉移的有利條件。
加快構建創新型社會機遇。
實施創新型國家戰略,為經濟區加強科技資源整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帶來機遇。經濟區科教、人才資源富集,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重要領域科技創新能力位居全國前列,具有成為創新型發展區域的有利條件。
第四節 面臨挑戰
當前,經濟區總體經濟實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企業市場競爭力不強,產業集聚度不高。
體制機制創新活力不足,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相對滯后。
城鄉發展失衡,城鄉人民生活水平差距明顯。
社會事業發展仍較薄弱,基本公共服務、人力資源開發水平亟待提高。
水資源總量不足、綜合利用水平較低,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任務繁重。
與周邊地區和國際市場的聯系不夠緊密,對內對外開放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大。
第二章 總體要求
推進經濟區科學發展,必須進一步明確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原則,找準發展重點,明確發展目標,創新發展模式,提升發展質量,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第一節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在西部地區實現率先發展。著力轉變發展方式,提高區域綜合競爭力,率先建成內陸開放型經濟區;著力推進自主創新,優化經濟結構,率先構建創新型區域;著力統籌城鄉改革,加快城鎮化進程,率先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著力改善民生,加強社會事業建設,率先建成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示范區。力爭用10年多一點的時間,把經濟區建設成為全國區域協調發展新的重要增長極,實現經濟繁榮、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社會和諧。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和諧發展。努力改善民生,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堅持統籌兼顧,注重協調推進。注重城市與農村、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相協調,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推進體制創新。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為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堅持開放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積極參與國內外區域分工與合作,尋求合作機遇,拓寬合作領域,在合作中謀求發展。
第三節 戰略定位
——全國內陸型經濟開發開放戰略高地。優化對外開放格局,創新區域合作機制,拓展對外開放空間,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范基地。推進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加快產學研一體化,統籌軍民科技互動發展,促進科教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探索新路徑。
——全國先進制造業重要基地。以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為重點,打造航空航天、機械制造等若干規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和知名品牌。
——全國現代農業高技術產業基地。以楊凌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為依托,發展新型農業生產方式,建設現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平臺。
——彰顯華夏文明的歷史文化基地。充分發揮歷史文化資源集聚優勢,建設國際文化交流平臺,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響的歷史文化旅游品牌,展現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第四節 發展目標
——綜合經濟實力實現新跨越。到2020年,經濟總量占西北地區比重超過三分之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翻兩番以上,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自我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創新能力有新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科技實力居全國領先地位,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提升。基本建成以西安為中心的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范基地、新材料基地、新能源基地、先進制造業基地、現代農業高技術產業基地。
——基礎設施建設有新突破。交通、水利、市政、信息等基礎設施得到根本改善,覆蓋經濟區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基本建成,水資源優化配置和管理水平取得明顯提高。
——城鎮化水平有新提高。實現西(安)咸(陽)經濟一體化,形成國際現代化大都市,城鎮群集聚發展,城鄉統籌取得突破,城鎮化率達到60%。
——公共服務達到新水平。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從業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2年。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
——生態環境建設取得新進展。森林覆蓋率達到47%以上,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60%以上;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顯著降低,渭河干流達到Ⅲ類水質,中心城市市區空氣中SO2和NO2含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城鎮污水、生活垃圾、工業固體廢物基本實現無害化處理。
專欄1: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
指 標 2007年 2012年 2020年
人口(萬人) 2842 2940 3100
地區生產總值(億元) 3765 6600 16400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元) 13200 22500 53000
R&D經費占GDP比重(%) 2.7 4.5 6.0
城鎮登記失業率(%) 4.6 4.5 4.5
城鎮化率(%) 43 50 60
森林覆蓋率(%) 40.6 42.0 47.0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與2005年相比) 8.1 21.0 25.0
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M3/萬元) 160 120 100
城鎮污水處理率(%) 60 80 90
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50 75 100
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 42 75 90
城市綠化覆蓋率(%) 39.6 42.0 45.0
主要河流水質 劣V類 Ⅴ類 Ⅲ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