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是我的責任
——記甘谷縣謝家灣鄉丁家溝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康忠芳
近日,零下七八度的氣溫雖然寒冷,但走進甘谷縣謝家灣鄉丁家溝學校,看著孩子們臉上的笑容,聽著校園內的掌聲和鼓勵的話語,頓時讓人心生暖意……這已是2018年,丁家溝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康忠芳組織開展的第三場扶貧捐助活動。
扎根基層 服務群眾
2017年8月的一天,就職于甘肅省社科聯編輯部的康忠芳,背著背包由鄉上出發徒步2個多小時來到甘谷縣謝家灣鄉丁家溝村。出生于漳縣大山深處的她是2005屆省委組織部的選調生,在省城學習工作17年后,她離開年幼的孩子和年邁的父母,只身來到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的丁家溝村駐村幫扶。
“我來自農村,所以對農村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作為一名黨員干部,從被選為幫扶干部的那天起,康忠芳就暗下決心:既然去駐村扶貧,就要做點實事。
曾經的丁家溝村是甘谷縣有名的“上訪村”“光棍村”,全村304戶1260人中就有141戶647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其中11戶37名未脫貧戶。駐村第一天起,康忠芳便一頭扎進村子,挨家挨戶 進行走訪調查,1個月的時間她走遍全村304戶人家,尤其對貧困戶的基本情況了然于心。
“百姓的小事就是我們扶貧工作的大事。”這是工作中康忠芳給隊員最常說的一句話。看到村里的孤寡老人精神生活貧乏,她積極聯系蘭州陽光公益,給村上13戶五保戶捐助了價值2.8萬余元的電視機等物品;了解到村民何來順、丁福民孩子走失多年杳無音訊,她便通過省公安廳同學在全國公安網上幫忙尋找孩子下落;她幫村民聯系省城的大夫看病就醫;她自己買煤炭給張玉堂老人送到家中……400多個日夜里,這一樁樁、一件件小事,拉近了她與村民的距離。
培育產業 扶志扶智
通過駐村幫扶,康忠芳明白了:要想讓貧困村富起來,培育產業才是關鍵。于是,她充分發揮黨員先鋒引領作用,帶領貧困群眾發展壯大支柱產業,依靠產業脫貧致富。
走訪中,發現村里的果園管理問題較多,康忠芳便邀請縣果業局技術人員到村里開展培訓,并將全村500畝蘋果樹全部進行修剪拉枝。2018年初,村里1600多畝花椒遇到寒流基本絕收,她想辦法聯系甘谷縣騰達實業有限公司來村投資,并從省社科聯籌資5萬余元在村里辦起全省首個“扶貧車間”,不但解決了當地46人就業,更讓貧困戶每月可增收1500—3000元。目前,丁家溝村“扶貧車間”以“黨支部+公司+貧困戶”的模式,已經在全縣推廣49個,帶動貧困人口就業2300多人,并在省內臨夏州東鄉縣等其他市縣得到全面推廣。
強化黨性 筑牢堡壘
2017年初,丁家溝村黨組織還被認定為是“軟弱渙散”黨組織,面對如此現狀,康忠芳提出“1311”發展戰略。她把“強班子、帶隊伍”作為駐村的首要任務,通過結合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帶領班子隊伍創新工作,探索實施了一系列的“黨建+”工作模式。并通過黨員“積分制”,以及開展黨員固定日活動、黨員助力脫貧攻堅論壇等形式,調動黨員群眾的積極性,增強了他們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向心力。
2018年初,該村先后獲得天水市“基層黨建示范點”、甘谷縣“文明村”等獎項;同年10月,甘肅衛視《扶貧第一線》走進丁家溝村,講述了這個曾經的貧困村的美麗嬗變。
原本2018年8月康忠芳駐村任職期滿,便可回到蘭州工作,但在縣、鄉、村領導和丁家溝村黨員群眾的極力挽留下,她決定延長駐村工作時間。結束采訪時她拿出一卷用紙包裹著的東西,一邊打開一邊給記者說:“這是前兩天村上的一位貧困戶送給我的十字繡,你看題款上還有一個康字,讓我非常感動。丁家溝是我的第二故鄉,我愛這里的人們,愛這里的每一寸土地,我要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這是我的責任,更是我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