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制度機制 提升經辦效能
——天水市完善社會救助主動發現機制提升兜底保障工作質效
今年以來,天水市民政局聚焦實現對困難群眾早發現、早介入、早救助,著力健全完善社會救助主動發現工作機制,強力推進部門信息監測比對、救助政策宣傳培訓、基層力量主動發現、線上智慧救助等重點任務,及時為困難群眾落實相應救助幫扶政策,全力構筑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網。
一是強化政策創制,完善主動發現機制。聚焦實現“被動救助”向“主動救助”的轉變,印發《天水市低收入人口認定及救助幫扶實施辦法》《關于進一步健全完善社會救助主動發現工作機制的通知》等文件,在不斷健全多部門聯動的風險預警、研判和處置機制的同時,著力強化信息監測比對、基層力量主動發現、輿情及信訪快速處置、救助規范辦理等工作,從制度機制層面不斷完善社會救助主動發現工作機制。將走訪、發現需要救助的困難群眾列為鄉鎮(街道)、村(社區)干部的重要工作內容,并通過縣級領導干部包抓督查、專題調研重點工作等形式不定期深入縣區、鄉鎮、村組和困難群眾家庭,抓緊查漏洞、補短板,督促縣區持續推動救助幫扶工作“關口前移”,確保做到早發現、早介入、早幫扶,著力推進縣、鄉同步健全完善社會救助主動發現工作機制。同時,以扎實推進“結對幫扶·愛心甘肅”工程建設為契機,進一步優化完善救助保障措施,持續推進兜底政策落實,不斷提升社會救助服務效能。
二是強化宣傳培訓,提升主動發現能力。7月份,市民政局舉辦了“全市低收入人口認定及監測幫扶政策培訓班”,圍繞低保、特困、臨時救助、殘疾人兩項補貼等重點內容,通過分層分級、全面覆蓋的方式開展干部職工政策輪訓,強化了干部職工對社會救助申請審核審批程序、救助標準、救助條件等政策的熟練掌握能力和精準執行的能力。同時,編印《社會救助政策解讀手冊》口袋書7000冊及低保、臨時救助等救助辦事指南和剛性支出扣減指南、家庭財產狀況認定指南,重點明確救助事項的辦理流程、申請材料、辦理時限等群眾高頻訴求內容,通過向全體干部職工發放,在“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窗口設置,在村(居)務公開欄張貼,以及在縣區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農貿集市場所等地設立救助政策宣傳點組建政策宣傳小分隊開展入戶宣傳等形式,進一步加大救助政策的宣傳和實施力度,切實提高了社會救助政策的透明度和群眾知曉率。
三是強化政策落實,提升主動發現實效。督促縣區嚴格落實《甘肅省社會救助信息共享和數據利用管理辦法》,加強與鄉村振興、殘聯等部門的工作協同、信息共享和數據比對力度,及時將因病、因殘、家庭突發嚴重困難等家庭剛性支出較大的困難家庭信息反饋各鎮進一步調查核實,將符合條件的按程序納入相應保障范圍。全面落實“就業成本和因病因殘因學大額剛性支出扣減、維持生產生活必需財產豁免、低保漸退”等幫扶措施,及時將符合條件的納入相應救助范圍,做到“發現一戶、監測一戶、救助一戶、動態清零一戶”。健全易返貧致貧人口快速發現和響應機制,持續深化“個人申請、干部主動發現、部門信息監測比對”三種救助模式,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及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戶及時落實各項幫扶舉措,守牢防止返貧底線。截至9月底,全市共保障城鄉低保對象100328戶305146人、特困對象9506戶9882人,累計臨時救助困難群眾105441人次,困難殘疾人納入生活補貼的43981人、重度殘疾人納入護理補貼的48441人;全市脫貧人口納入救助保障范圍的131768人,占總數的14.07%,脫貧不穩定、邊緣易致貧、突發嚴重困難戶納入保障范圍的42981人,占總數的53.07%。
四是強化線上救助,拓寬主動發現渠道。著力強化困難群眾監測預警機制應用,在省社會救助綜合信息平臺發布監測預警信息后,及時組織縣區集中力量開展“拉網式”排查,在規定時限內對紅、橙、黃、藍4類信息全部予以處置,對已經納入救助范圍的預警對象,重點監測救助政策落實到位情況;對未納入救助范圍的預警對象,重點監測其是否符合相關救助條件,確保做到“第一時間接收、第一時間核查、第一時間救助、長期跟蹤關注”。今年以來,累計處置預警信息20930余條,為符合條件的3027名困難群眾按規定落實了相應的救助幫扶政策。同時,積極推進智慧救助,全市7個縣區全部開通“有困難、掃一掃”社會救助二維碼(社會救助公眾號),群眾掃碼后進入社會救助網上服務中心,在填寫申請人姓名、身份證號、聯系方式、居住地址、困難情形等信息及上傳相應材料后即可提出救助申請,各縣區民政部門安排專人及時對困難群眾申請信息接收處理,有效提高了社會救助的主動化、智慧化、精準化,真正滿足了群眾“不出門”辦業務的迫切需求。自開通社會救助二維碼(社會救助公眾號)以來,累計瀏覽點擊量2.6萬余次,受理線上救助申請1300余次。
(來源:天水市民政局 轉載:康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