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流域的西漢水,自北向南而來,黃河的支流渭河,自西向東而來,孕育了中華文明的兩條母親河,流經秦嶺西緣時,分別伸出溫柔的臂彎,一座叫天水的城市就此誕生。正因此,這座位于中國版圖中心、甘肅省東南部的千年古城,不僅歷來無旱,更是多青山草木,甘泉碧湖,素有“隴上小江南”之美譽。她是《詩經·秦風》的采擷地,“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正是對天水一帶的風光、人文的描寫,詩圣杜甫在這里有感而發,寫下了“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千古絕句。天水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享有易學之都、羲皇故里、華夏淵源之稱。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秦早期文化、麥積山石窟文化和三國古戰場文化交相輝映、熠熠生輝。
天水,因水得名,因湖得名。據《元和郡縣圖志》記載:“郡前有湖水,冬夏無增減,取天水名,由此湖也”。《水經注•渭水》載:“上邽縣,舊天水郡治,五城相接。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龍出是湖,風雨隨之,故漢武帝元鼎三年改為天水郡”。民間也不乏對天水之名的種種傳說,有精奧玄妙的“天一生水”說,《易經》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它源自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是為“河圖”,伏羲在此一畫開天地,此城也被認為是天一生水之城;有充滿浪漫色彩的“天河注水”說,傳說漢武帝時期隴右一帶持續干旱,一天夜里忽有天河之水傾瀉而下,在上邽城北形成一湖,當地旱情緩解,百姓將其命名為“天水湖”,地方官認為是祥瑞降臨,將其報告給漢武帝,漢武帝聽了很高興,敕命析隴西郡在此置天水郡;有現實意義的“天山”之水說,以為古人涉足未遠,將秦州西南的齊壽山認為是遙遠的天山,從其上流下來的水自然就是“天水”了,等等。
“三皇之首”伏羲誕生于天水,他登臨卦臺山頂,俯瞰三陽川,始觀天、俯察地、一畫開天、肇啟文明,被后世尊稱為“人文始祖”,天水又被譽為“易學之都”。1992年,江澤民同志視察時,為天水題詞“羲皇故里”。相傳,伏羲氏是“人首龍身”,他創造了龍圖騰,所以天水也有“龍城”的別稱,“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贊譽的就是天水飛將軍李廣。天水本地人更喜歡稱伏羲為“人宗爺”,如今,在天水市的西關仍保存著我國最完整的明代祭祀伏羲廟,一代代海內外中華兒女來到這里尋根問祖、緬懷伏羲,每年的6月22日會在此舉辦盛大的公祭伏羲大典。
人們常說的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是從黃帝時代算起的,而天水秦安大地灣遺址的發掘,將華夏文明之源推到了至少八千年前,所以天水又被譽為“華夏淵源”。這里出土了中國最早的旱作農作物標本,距今已有7800多年的歷史,最早的彩陶,距今約8000年,以及文字最早的雛形、最早的宮殿式建筑、最早的“混凝土”地面、最早的繪畫,文明史前后延續達3000年。
商末周初,秦人來到西陲,自周孝王時起便為周天子牧馬,秦人領袖非子因養馬有功,受封秦邑(今天水市清水縣和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一帶),天水的沃土滋養壯大了六代秦人,終在秦穆公手上,兵強馬壯的秦人,一路攻伐,入主關中,直至秦始皇橫掃六合,建立華夏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公元前688年,秦人在天水設置邽縣、冀縣,這是中國歷史上見于史載最早的兩個縣級行政設置。古冀縣即現天水市甘谷縣,被稱為“華夏第一縣”。
《訟卦》說:“天水訟”,其卦辭曰:“天與水違行,訟。”為爭端之意,用作地名,其意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天水成為蜀漢戰爭的主戰場和最前線。蜀漢北伐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天水,這是扼守涼州和雍州節點,占領這里,就可以實現對北方的分化,為奪取關中做鋪墊。天水所在的祁山道亦是重要的軍事通道,六出祁山、痛失街亭、智收姜維、木門伏擊、空城退兵,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國事件,都發生在天水,境內有街亭、天水關、木門道、諸葛軍壘等多處三國古戰場遺址。
天水見證了絲路輝煌和佛教東傳,中西文明在這片土地交融。公元405年,十六國后秦皇帝姚興在麥積山開窟造像,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個王朝、1600余年的開鑿和修繕,麥積山石窟現存窟龕221個,各類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畫979.54平方米,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有“東方雕塑陳列館”的美譽。境內渭河沿線形成了麥積山、仙人崖、大像山、華蓋寺、水簾洞、拉梢寺、木梯寺等諸多石窟群,共同構建起天水百里石窟走廊。
從始祖伏羲到始皇嬴政,從大地灣到石窟寺,天水穿越了八千年的華夏文明,從天河注水到秦人故地,從上邽、成紀到清水、秦安,這里留下了無數的地名故事的燦爛的地名文化。八千年很長,在耤河邊留下講不完的故事,在這片厚重的土地上沉淀了太多的歷史情感和文化精神,在此成長的天水人,生生不息,始終在奮進向前。
如今的天水,是關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是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是甘肅省區域中心城市,是“中國十大魅力打卡之城”。全市三百萬人民也正在用麥積的麻、甘谷的辣和滾燙的熱情匯聚成的一碗麻辣燙,再一次沖出秦嶺山脈,走向全國,在歷史的長河里譜寫新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