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在2025年新年賀詞中提到“麥積山石窟‘東方微笑’跨越千年”。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考古研究室主任夏朗云說:“麥積山石窟造像上的微笑更具中國化,跨越千年的‘東方微笑’能代表中華民族剛柔相濟,頷首于東方,笑到最后的性格特征。”跨越千年的“東方微笑”也能體現中華文化的精神品格與價值追求。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和平性
中華民族崇尚和合,親仁善鄰、講信修睦,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在處理各種文化的關系上,交流互鑒,海納百川。“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實證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發展是一個多元一體的過程,各部族文化在長期交往交流中相互促進、取長補短、兼收并蓄,最終融匯凝聚成以夏代中晚期二里頭文化為代表的文明核心;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相互爭鳴,共同發展;秦漢以后,面對印度佛教文化,中國在一定范圍內接受并改造了這種文化,經過一千多年的中國化過程,成為中華文明的組成部分;魏晉南北朝時期, 儒、玄、道、佛相互激蕩、融合,中華文明得到了多向度的發展和深化。
習近平總書記說:“和羹之美,在于合異。”他運用中華民族的智慧,為人類的和平發展提出了一個個中國方案: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重大理念,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
甘肅地域文化具有兼收并蓄、開放包容的特性
中華民族追求民胞物與、協和萬邦,這種博大格局在甘肅地域文化中有著鮮明的體現。甘肅有55個民族,是多民族聚居區,有著豐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甘肅是內地走向西域的大通道,是中原文化與周邊文化、中華文明與域外文明交流交融之地。甘肅是絲綢之路的主干路段,沿線歷史文化遺址星羅棋布。
天水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長安第一重鎮,是“羲皇故里”“媧皇故里”“軒轅故里”。人文始祖伏羲氏在天水卦臺山,仰觀天象、俯察地理,頓悟太極、始創八卦。伏羲所創八卦的哲理,其核心是陰陽和諧之道,認為世間萬物無不由陰陽二元構成,萬物在陰陽對立的矛盾中運動,只有陰陽和諧,萬物才能繁榮發展。這種樸素的哲理,應該是中華文明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理念之濫觴,至今仍然啟迪人們認識自我、認識社會及自然。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特殊的地理位置,讓天水地域文化擁有了開放包容、自信豁達的精神特質。
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是古絲綢之路甘肅段上兩顆璀璨明珠,以開放包容為核心的“絲路精神”在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造像、壁畫中就有著充分體現。
麥積山石窟文化具有博大開放、兼容并包的特性
我國歷史文化遺產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價值理念和人文精神。
2019年8月和202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兩次視察甘肅,特別關注到敦煌莫高窟、嘉峪關、天水伏羲廟、麥積山石窟等歷史文化遺產。他指出:“研究和弘揚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歷史遺存背后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等,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要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精神支撐。”
麥積山石窟是中華文明的精華,體現了我國千余年來各個時代造像藝術的特點,被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胡風漢韻在此共存,早期的犍陀羅風格、北朝后期的秀骨清像、隋唐的雍容華貴、兩宋的嚴謹矜持等風格,皆在此匯聚。
麥積山石窟造像以彩塑為主,且許多塑像面帶微笑,由于泥塑的細膩、柔和,使得造像的微笑更加生動感人,其中第44窟坐佛慈眉善目,面帶親切溫婉的微笑;第121窟菩薩與弟子雙眸微瞇、嘴角上揚,竊竊私語、微笑迷人;尤其第133窟高度不足1米的小沙彌立像,嘴部微微翹起,露出純真含蓄的微笑,最為感染人,被譽為“東方微笑”。這些微笑的佛少了雄偉嚴肅,體現出平和從容、樂觀自信的中華民族精神氣質。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的偉大文明,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數千年來一脈相承,交流互鑒,歷久彌新,表現出極強的文化主體性與旺盛生命力。“東方微笑”將永遠綻放光彩! (劉國芳 作者系天水市委黨校生態與文化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