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花事:千年文脈滋養的“賞花經濟”圖鑒
——以花為媒,解碼古城文旅融合新范式
□新天水·天水日報記者 徐媛

春風掠過隴原,大地漸次蘇醒。在天水,這座被時光浸潤的古城,花事如約。武山梯田上,油菜花連成一片金色的漣漪;秦州老巷里,近百株玉蘭擎著素白的花朵;麥積山麓的村落,杏花如煙霞般浮動在青瓦間;秦安河谷的桃林灼灼其華,與黃土坡地相映成趣;清水河畔的丁香,將淡紫色的芬芳揉進春風里。這些尋常巷陌的花木,不動聲色地編織著天水的春日圖景。賞花的人來了又走,卻在這方水土留下細密的經濟紋路——那是農旅融合的新芽,是鄉村振興的脈動,更是一座古城與自然相處的古老智慧在當代的延續。這曲“以花為媒”的春日交響樂,既流淌著“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的詩意基因,更彰顯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智慧。
花事經濟:
綻放的鄉村振興密碼

當春風喚醒隴原的草木,天水的花事便成了一場靜默的經濟革命。那些搖曳在梯田、山野間的花朵,正以最柔軟的方式重塑著城鄉發展的肌理。
在武山,油菜花從來都不只是風景。每年四月,渭河兩岸的梯田被60萬畝金色浸染,農人的犁耙還未收起,游客的相機就已架起。花海深處,農家樂的灶火終日不熄。
“水簾洞的神秘、木梯寺的古韻、溫泉的愜意……武山之美,值得細細品味。”武山縣文旅局副局長馬艷的熱情推介,更是吸引了眾多游客紛至沓來。據統計,武山油菜花觀光主要時段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今年4月份,該縣鄉村旅游的游客約15.5萬人次,“五一”假日期間,全縣鄉村旅游累計約18.3萬人次。可以說,這個傳統農業縣在花開花落間完成了從“種地吃飯”到“以花興業”的轉身。
秦安的桃林則演繹著更綿長的經濟敘事,4月12日,以“相約秦安桃花源·領略千年大地灣”為主題的第二十三屆桃花會如期開幕。這場花事盛會,通過五大主題板塊、27項特色活動,將萬畝桃園變成了展示林果產業、文化旅游、特色美食的立體舞臺。開園當天,劉坪桃花源單日接待游客突破4萬人次,創下歷史新高。提及這場已經延續了23年的花事,秦安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胡長順頗為感觸地說:“20年前,桃花會只是小范圍的活動,如今已成為秦安的文旅IP。”
越南留學生呂寶珍漫步在桃花林中,品嘗著當地特色麻辣燙,由衷感嘆道:“這是我第一次來秦安,見到了很多熱情的秦安朋友,這里的麻辣燙非常好吃,真的舍不得離開。”據秦安縣文旅局局長王勝明介紹,本屆桃花會接待游客及旅游綜合收入較去年同比增長62.06%和180.69%,“桃花會”品牌IP,已成為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
在桃林深處,傳統與現代交織出別樣風景。游客們不僅可以欣賞萬畝桃花的壯美,還能參與農耕體驗、非遺展示等特色活動。當地農戶將自家院落改造成農家樂,端出地道的秦安肚絲湯、漿水面等特色美食。桃林邊的集市上,桃花蜜、蜜桃罐頭等農副產品供不應求,即便是手工縫制的虎頭鞋,也成為游客爭相購買的紀念品。更令人欣喜的是,一批批來自不同地區的孩子們到此研學,在這里留下“我想把一朵桃花寫進詩里/問她愿不愿意……”的稚嫩詩句。
而在鳳凰山麓,麥積區新陽鎮的杏花有著獨特的生存智慧。這些扎根黃土坡地的老樹,既守著千年農耕文明的氣韻,又悄然接駁著現代旅游的脈搏。
游客們在花海里拍照的間隙,會順手買走幾盒印著“新陽杏醬”字樣的伴手禮,或是守著三陽川掛面的攤位問詢制作方法。鎮上的老手藝人突然發現,那些“不足為外人道也”的技藝,在杏花開放的季節竟成了亮點。
這些散落在天水城鄉的花事,從不是轉瞬即逝的狂歡。它們像春雨滲入泥土般,滋養著產業鏈的細密根系,讓鄉村振興的種子,在每一個具體的生計里穩穩扎根。當城里人帶著滿身花香離去時,留在田埂上的不僅是腳印,還有比花瓣更輕盈,比蜜更持久的發展可能。
花開有聲:
文旅融合中的文化新生

當花朵遇見古巷,當芬芳邂逅歷史,天水正在書寫一部關于文化傳承的靜美詩篇。這里的每一片花瓣,都承載著歲月的故事。
秦州古巷的玉蘭,是時光的見證者。那近百株老樹枝丫間,年年綻放的不只是花朵,更是一段活著的城市記憶。今年春天,秦州區以玉蘭花為媒,悄然啟動了首屆文化旅游宣傳推介活動——漢服女子執扇走過老巷,茶香在四合院里氤氳,古琴聲里飄落的花瓣,都成了游客鏡頭下最美的構圖。最動人的是那些非遺工坊,老匠人們教年輕人拓印玉蘭箋,一拓一印間,傳統文化的種子悄然生根。社交媒體上,人們不只是在分享美照,更在討論古巷磚瓦上的紋樣,追問每座院落背后的故事。
春風有信,花開赴約。4月29日,隨著10萬畝野生丁香的如約開放,“丁香傾城·清水有約”2025年清水縣鄉村旅游暨丁香文化活動在清水縣開幕。四海賓朋以花為媒,齊聚邽山腳下,相約牛頭河畔。
清水縣的丁香,演繹著的是另一種文化生機。這里的花事不只是觀賞,更是一場沉浸式的文化體驗:丁香園內,游客或執筆蘸墨,在宣紙之上勾勒清水山水的靈秀神韻,或專注于漆扇制作,以大漆為墨,用靈巧的畫筆在扇面描繪祥云瑞紋;草川鋪鎮尖山秦營露營地里,秦風古樂與現代民謠交替響起;農味市集上,臊子面、山野菜團子的香氣里,藏著地道的隴右味道。最難得的是,那些原本只在民俗館里陳列著的剪紙、根雕,如今在花海中獲得了新的生命力——游客們不僅觀看,更愿意親手嘗試。蘭州游客黨澤亮不由得贊嘆:“賞花、品美食、看演出,清水的文化味讓人流連忘返。”
這些以花為媒的文化實踐,沒有宏大的口號,卻在細微處見真章。當游客帶走的不只是照片,還有親手制作的丁香書簽;當年輕人開始追問玉蘭古樹的年輪故事,文化的傳承便有了最自然的路徑。天水人似乎深諳此道——他們讓花朵成為文化的譯者,將厚重的歷史,翻譯成這個時代人人都能讀懂的詩行。
生生不息:
生態與旅游的共生之道

在天水,每一片花海都在講述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這里的發展,始終保持著對土地的敬畏與守望。
武山的油菜花田與丹霞地貌相映成趣,農人們在耕作時總會為野花、野草留出生長的空間。當地農人們說:“地養花,花養人。”簡單的農諺,道出了可持續發展的真諦。游客們發現,這里的田間小路依然保持著土路的原貌,觀景打卡地也巧妙避開了油菜花,即便是拍照設施,也都采用可移動的木質結構。這種克制的開發方式,讓金色的花海年復一年如期綻放。
清水縣的丁香谷里,生態保護的智慧隨處可見。導游會特意提醒游客不要踏入野生丁香叢,村里的垃圾回收點比便利店還要醒目。最令人稱道的是那些隱于花海中的木質棧道,既方便了游客觀賞,又最大程度減少了對植被的干擾。當地旅游部門負責人說:“我們要讓第十萬位游客看到的丁香,和第一位游客看到的一樣美。”
天水人深知,真正的全域旅游不是簡單的四季營銷,而是對土地生命節奏的順應。在武山,油菜花謝幕后,清涼的溪谷便迎來避暑的游人;當秋風吹紅山巒,蘋果采摘體驗又成為新寵;冬日里,溫泉的熱氣與黃土高原的蒼茫構成獨特意境。秦州古巷的玉蘭雖然只開一季,但銜月閣中依舊流淌的時光音樂會,以及巷子里燈火四季常明的非遺工坊,讓文化體驗成為超越花期的永恒風景。
這些實踐看似樸素,卻蘊含著深刻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天水人用行動證明,最美的風景不是人為創造的奇觀,而是人與自然共同書寫的,生生不息的篇章。在這里,每一朵花都不只是經濟的載體,更是生態的見證者,記錄著一方水土最本真的模樣。
花事未央:
一座古城的春日敘事

在隴原的褶皺里,天水的花事年復一年地生長著。它們不只是季節的注腳,更成為這座古城與時代對話的獨特語言。油菜花鋪就的金色經濟,玉蘭守望的文化記憶,丁香編織的生態脈絡,都在訴說著一個關于可持續發展的樸素真理——最美的繁榮,當如花開般自然。
從渭河兩岸到麥積山麓,天水的賞花版圖正在舒展。這里沒有刻意打造的奇觀,只有農人遵循節令的耕作,匠人守護傳統的手藝,以及文旅工作者對土地的理解與尊重。正是這份克制與智慧,讓“一季花事”延伸為“四季風景”,讓游客的腳步從花海走向更廣闊的鄉土中國。
當暮色染紅丹霞,觀花的游人散去,田埂上重歸寧靜。但那些因花而興的民宿依然亮著燈,新曬的菜籽油在陶罐里沉淀,非遺工坊里的刻刀仍在繼續著白天的創作。或許,這就是天水賞花經濟最動人的地方——它讓發展如草木生長般自然,讓繁榮帶著泥土的芬芳。來年春天,當第一朵玉蘭在古巷綻放,這座古城與花朵的對話,又將開啟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