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單位和第三屆全國文明家庭、校園風采展
(十二)
在新時代文明春風的吹拂下,天水大地綻放出璀璨的精神文明之花,我市20家村鎮、單位、家庭、校園被中央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領導小組認定命名為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單位和第三屆全國文明家庭、校園。這些閃耀的文明之星,或以黨建引領鑄就服務標桿,或以生態優先繪就鄉村畫卷,或以書香浸潤培育時代新人,或以家風傳承凝聚向善力量,共同構筑起天水崇德向善的精神坐標和精神典范。他們用實干詮釋文明內涵,以行動傳遞城市溫度,展現了新時代天水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風貌。讓我們共同走進這些有厚度、有溫度、有高度的文明故事,感受榜樣力量,賡續文明薪火,攜手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天水實踐的文明新篇章!
全國文明村鎮:武山縣龍臺鎮董莊村
以文明為筆
繪就鄉村振興絢麗畫卷
武山縣龍臺鎮董莊村座落在太皇山下,龍溪河畔,村域面積7.2平方公里,轄2個自然村256戶1251人,耕地面積2430畝。董莊景區2023年11月被評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境內自然景觀雄奇壯麗,是休閑避暑、養生度假的世外桃源。
近年來,董莊村緊緊圍繞和美鄉村建設主題,堅持把創建全國文明村鎮作為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載體,創造性開展形式多樣的文明創建活動。文明就像一顆種子,在全村的每個角落生根發芽,讓廣大群眾享有鄉風民風美、文化生活美、人居環境美的幸福生活。

整治村容村貌提升鄉村顏值
漫步董莊村,干凈整潔的道路、錯落有致的庭院、串珠成鏈的村落,構建了“一帶五區”村莊發展布局。黨群服務中心、衛生室、停車場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了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開展旅游環境綜合整治和村莊清潔行動,新建生態停車場3個,安裝太陽能路燈110盞,尊重農民傳統生活習慣設置小菜園、小花園85處,美麗庭院創建115戶。路沿線栽植月季、旱柳、云杉5公里,栽植苗木綠化達5400㎡,營造“山水田園村”和諧共生的鄉村風貌。此外,董莊村持續完善基礎設施,修建排洪溝渠680米,修復堤防1600米,埋設排水管網2000米,硬化巷道3200米,整治河道1570米,村民們切實感受到了綠水青山帶來的“穩穩的幸福”。

發展壯大產業富了村民口袋
堅持依托良好生態這一最大資源稟賦,秉持“生態養殖+特色種植+鄉村旅游”的產業發展模式,不斷健全聯農帶農鏈條,帶動群眾增收。占地43畝的食用菌產業園、220畝的萬壽菊種植基地初具規模;冷水魚、冷水醋、山泉水等特色產業集聚發展,打造了“龍臺冷水魚”“闖王磨木耳”“董婆婆食用醋”等特色品牌。探索“跨村聯合、村企共建、產業聯建”模式,挖掘盤活自然資源和產業優勢,2024年村集體經濟實現收入58萬元,45戶群眾入股冷水魚養殖場,110余名勞動力就近到農家樂和食用菌基地務工,“春風行動”有組織勞務輸轉475人次,實現勞務創收超過1500萬元。立足山水資源優勢,結合全域旅游創建,打造的“藏山·守拙”燒烤露營基地、森林體驗基地、歡樂谷游樂場、鄉村美術館等文旅景點,全村涉旅市場主體超40家,年內接待游客近12萬人次,鄉村旅游產業產值達1500多萬元,“觀油菜花海·品冷水魚宴”已成為董莊村精品招牌。

倡導文明鄉風滋養群眾精神
環境靚起來的同時,村民的精神生活也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墻面上的文明宣傳畫,以及隨處可見的公益廣告,傳遞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著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整合村干部、老黨員等多方力量,制定了群眾知曉率高、認可度高的村規民約,在村內形成了敬老愛幼、勤儉節約、鄰里和睦、厚養薄葬的文明風尚。加強理論宣講和政策宣傳,廣泛開展先進模范人物評選、美麗庭院評比等活動,以文化人、以德潤心,教育引導群眾向上向善,持續推進移風易俗,弘揚良好鄉風家風民風。著力打造了“德潤董莊”“文明+”系列、鄉風文明“十個一”三大文明實踐品牌項目,創建了老驥伏櫪、碧水藍天、好事多磨、情滿董莊、魚你同行、紅心向黨6支志愿服務隊,近年來組織志愿者開展文明實踐活動110余次,培樹各類先進典型25人。每年舉辦油菜花海旅游觀光、篝火晚會、秧歌匯演、旋鼓舞展演、“送戲下鄉”、村BA等活動,重塑鄉村文化生態,不斷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強化基層治理,推進移風易俗
持續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凝聚力,選優配強村級黨組織帶頭人,引導全村41名黨員當好強村富民“排頭兵”,開展黨員設崗定責、志愿服務等活動,推動黨員在鄉村治理中做表率、做貢獻。成立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等村民自治組織,充分運用“巾幗”積分制、數字化治理等務實管用的治理方式,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新格局。堅持以“村黨支部-黨員聯系戶-網格員”基層治理“鐵三角”為抓手,建立“一張網”實體化網格體系,建設法治宣傳長廊1處,積極化解鄰里矛盾糾紛,村內連續30年未發生命案,近10年來未發生群體性事件,2022年9月被評為全省民主法治建設示范村。
一座文明的村鎮,必然能夠承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的董莊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正奮力書寫一份漂亮的文明答卷,在龍溪河畔澆灌出一朵屬于自己的文明之花,讓每一個生活在這里的人,真切感受到幸福的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