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嘉禹(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
伏羲文化的現當代闡釋
□新天水·天水日報記者 何喜田

作為天水人,伏羲的故事、卦臺山的傳說,自幼就耳濡目染。這份濃烈的鄉土情結,無疑成為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鄭嘉禹日后學術研究的原初動力,也讓他對這片土地的文化根脈有了更深的敬畏與責任感。
作為年輕一代的學者,鄭嘉禹在伏羲文化研究中,能夠純熟運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與理論工具,比如將歷史學、考古學與人類學、哲學、符號學、認知科學乃至大數據、數字人文等新興技術手段相結合,拓展了伏羲文化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他一直專注于伏羲文化核心精神的挖掘與現代闡釋,探討其在當代社會的價值與啟示。
在鄭嘉禹看來,伏羲文化的核心精神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邏輯能夠高度契合。在肇啟文明方面,伏羲“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不僅開啟了對宇宙社會人生的理性探索,更創立了具有高度概括性與普適性的符號象征體系,為早期華夏各部落提供了思想工具和認知框架,促進了觀念趨同與文化融合。在和合包容方面,凝聚了“多元一體”的集體認同。如龍圖騰崇拜寓意著各部族在共同文化認同下走向聯合與統一,進而為凝聚集體認同奠定了堅實基礎。在自強不息方面,塑造了剛健有為的民族精神,如他的發明創造,集中體現了先民主動探索、勇于革新、剛健有為的創造精神。在“民為邦本”方面,彰顯了“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如結網罟、制嫁娶等發明創造,其根本出發點在于改善民生、規范社會秩序、促進人類福祉,與中華文化“以人為本”“民貴君輕”的優良傳統一脈相承。
在伏羲文化的研究中,鄭嘉禹始終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深入挖掘伏羲文化的歷史真實性與豐富內涵,厘清其在中華文明譜系中的源頭地位。主要表現為:加強對伏羲文化相關遺址遺跡的考古學研究和闡釋,讓文物說話,證實歷史;深化對伏羲文化精神標識的提煉,如“一畫開天”的創造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諧理念,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積極參與伏羲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宣傳普及工作,嘗試運用數字化、多媒體等手段,讓伏羲文化“活起來”,走進大眾,特別是青少年群體,增強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真正做到“讓祖先的智慧和創造永勵后人”。
新時代新征程,面對這份源自故土的古老智慧,鄭嘉禹秉承伏羲文化的精髓,不斷挖掘伏羲文化的精神特質,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貢獻深邃的東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