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記者陳曉明)羊皮鼓、大氅鶴,具有西北民族特色的武山旋鼓舞,在春節期間裝點了京城市民的文化生活。2月6日,應北京市歷代帝王廟管理處和北京市西城區文化管理委員會邀請,武山縣組成22人的旋鼓隊進京進行了交流表演。
武山旋鼓舞最近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古樸雄美,異常精彩,得到了北京市民的高度評價,贏得了社會各界參觀人士的一致好評,《北京晚報》等多家媒體都進行了專題采訪報道。

武山旋鼓叫扇鼓或鼙鼓,始于漢、興于宋、盛于明。傳說古時,武山森林茂密、狼群出沒、惡獸成群,農歷四五月份,狼群正出天花,鄉民集結打鼓,鼓聲震天撼地,震死狼崽,轟跑野獸,從而形成了武山旋鼓。
在武山,特別是灘歌古鎮等地,“小到剛會走,大到九十九,都會打扇鼓”。每年,從起鼓、高潮、收鼓,持續幾個月,先由兒童在各村敲起,自打自樂;后隨端午臨近,漸次高潮迭起,鼓隊出村對打;每年五月初一到端午,發展到高潮,規模宏大的鼓隊集結賽鼓聯歡。
武山旋鼓被載入《中國民間·甘肅卷》,被攝入電影《追索》,參加了第四屆中國藝術節表演,轟動全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