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農村土地流轉行為 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
武山農村土地流轉試點取得成效
【本報訊 (記者 陳曉明)被譽為21世紀水果驕子的美國雜交杏李落戶武山縣鴛鴦鎮。由河北秦皇島的種植商陳余土先生投資70萬元,按土地流轉租賃的形式在盤古村租種了230戶群眾的土地,簽訂了流轉合同,建起了千畝櫻桃園,栽種雜交杏李14萬株,已獲得了初步收益。
昔日荒蕪的土地如今重現生機,這是武山縣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試點工作取得的成效。
武山縣決定,2008年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試點工作。在廣泛調研、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出臺了《試點工作方案》,選擇了洛門鎮郭莊村、鴛鴦鎮盤古村、包坪村為試點村。經過精心組織,周密部署,試點工作進一步規范了農村土地流轉行為,加快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推動了農業科技化進程,新技術、新品種、新設施、新農藝得到推廣和應用。
武山縣在試點過程中,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和首創精神,嚴格把握土地流轉的政策界限,堅持“三不”,即:不改變土地所有權性質,不改變農業用途,不超過剩余承包期限;注重“五個結合”,即:土地流轉與農業結構調整相結合、與農業標準化建設相結合、與合作經濟組織建設相結合、與農村政策宣傳、農民培訓相結合、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主推“六種形式”,即:轉包、互換、出租、代耕、入股、使用權拍賣。
鴛鴦鎮包坪村的250戶群眾將已荒蕪多年的600多畝山地轉包給該村包應定、包家茂發展林果業,并簽訂了土地流轉合同,同時這兩人將村里的1500多畝荒山也一并承包,目前他們已投入資金整帶、挖坑、植樹。頡門村頡書成等人承包了2000多畝荒山發展林果業。李山村的村民也在1000多畝土地上做林果業的文章。這3個村將連片建設起一條新的萬畝核桃林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