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精神,無堅不摧、深入人心,這就是道德的精神;有一種力量,撼天動地、世代傳揚,這就是榜樣的力量。他們是社會道德的風向標,是精神文明的神圣高地。即日起,武山縣推出【最美武山人】系列報道,讓我們一起走近榜樣,傾聽他們的故事,感受精神文明的力量,共同傳遞尊老愛幼、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勤儉持家、團結友愛的觀念,倡導忠誠、責任、親情、公益的理念,推動形成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新風尚。
大愛無疆春常在 一片丹心向陽開
——第六屆建行杯“奉獻天水·十大人物”候選人裴建新先進事跡

裴建新,男,1931年1月出生,祖籍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洛門鎮裴家莊人;1949年8月參軍進疆,1950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在新疆拜城縣團委、喀什南疆團委、中央水電部新疆水電處和水利廳等單位工作,1991年在新疆水利廳離休。因工作認真、表現出色,先后被新疆自治區評為“先進思想政治工作者”、“高級政工師”、“民族團結模范”。1993年回到家鄉后,他傾心竭力捐資助學,一心一意回報家鄉,成為名副其實的“最美老干部”,先后兩次被甘肅省關工委評為“先進個人”,連續獲得天水市“首屆道德模范”、“文明標兵”等榮譽稱號。
孝為先,千里還鄉報母恩。一直在新疆工作的裴建新同志,始終牽掛著老家,因為在那里,有濃濃的母愛、未報的恩情。裴建新同志很小時母親就去世了,是繼母的無私關愛,讓他重新得到了人間母愛,度過了快樂無憂的童年,特別是繼母的善良和耐心,在他幼小的心靈刻下深深的烙印。18歲那年,裴建新同志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參軍來到新疆,把美好青春和一腔熱血奉獻給了邊疆建設事業,而他這一待,就是四十多年。工作是艱苦的、緊張的、繁重的,裴建新同志沒有多余的時間顧及兒女之情,但總在閑暇之余,母親慈祥的笑容總會閃現在他的眼前,對母親的掛念也是與日俱增。1993年,照顧母親的小妹突然去世,老母親變成孤身一人,無人照料。裴建新同志得知后,迅即辭去了工作,回到跨別已久的家鄉和朝思暮想的母親身旁。兒行千里母擔憂,今日始回洗客愁。回鄉后,裴建新同志悉心照料母親,重新親近鄉里,開始耕種務農。在他的精心照料下,母親于1998年坦然離世,享年88歲。
守正道,弘揚美德破藩籬。從小就經歷風雨和磨煉的裴建新同志,更加懂得生活的艱辛。回到家鄉后,當他看到村子里依然有個別孩子因為家里貧窮、生活困難而輟學時,他的心里總是有說不出的滋味,逐漸萌生了捐資助學的打算。當時,裴建新同志的工資每月僅2000多元,老伴沒有收入,身體長期不好,家里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生活十分簡樸,他的3個兒子雖已成家,但工資收入只夠維持家用。當他提出要省吃儉用資助貧困學生的想法時,不僅老伴、子女、親戚朋友反對,就連平日來往的鄉鄰也非常不解,他們認為自己生活并不富裕,為什么還要花錢資助別人家的孩子?面對阻力,裴建新同志沒有氣餒,更沒有退縮,他反復作家人和親戚朋友的思想工作,他說:“我們不富裕,總比這些孩子的家里強多了。積善行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果人人都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哪社會上還會有善和義嗎?”在他的一再堅持和反復說服下,家人和親戚朋友不再反對,鄉鄰開始慢慢理解,捐資助學從此迅猛發展、不可阻擋!
盡其能,甘做紅燭照來人。2003年,裴建新同志開始資助第一個貧困家庭學生,直到他大學畢業。為了擴大資助面,2005年,裴建新同志在慎公中學設立了“建新獎學金”,每年注資2000元,用于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和資助個別特困家庭學生。后來裴建新同志陸續增加了“建新獎學金”的投入金額,達到每年7300元。2012年,裴建新同志將自己調整補發的1萬元離休費全部拿出來開始資助本村家中有兩名正在上大學或一個上大學一個上高中的困難家庭。2012年底至2013年初,他的老伴在新疆住院5次,裴建新同志花光了所有積蓄,老伴的醫療費由三個兒子分攤。面對生活的壓力和他人的勸阻,裴建新同志在2013年依然拿出1.3萬元用于捐資助學。2014年以后,裴建新同志除了繼續注資“建新獎學金”、資助困難大學生以外,開始資助本村小學和幼兒園的貧困孩子。2015年,裴建新同志一次性為他的母校——武山一中捐獻了5萬元,用于資助高中階段家庭困難的學生,今年再次捐獻3萬元。至此,他的捐資助學金額已達22萬元,惠及1000多學生,有的已經參加工作。裴建新同志并沒有停下捐資助學的腳步,他的目標是:在建黨100周年時,捐資助學達到30萬元!
獻余熱,追夢傳播正能量。在積極開展捐資助學的同時,裴建新同志還做起了“兼職”。2005年。慎公中學聘請裴建新同志擔任校外輔導員,他開始為廣大學生談感悟、作報告,積極傳播正能量。每次輔導之前,他都要學習充電、精心準備,因為在他心里,孩子們的物質食糧和精神食糧同樣重要。報告中,他用親身經歷來教育和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珍惜機會、刻苦學習、明辨是非,爭做明理、崇學、守信、向善的好青年,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健康成長、奮發有為。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裴建新同志常說,他是一個普通的離休干部,更是個干凈的共產黨員,苗為民、楊善洲、阿里木江·哈力克是他學習的榜樣,捐資助學就是他晚年的“中國夢”,會一直干到生命終止。生命有終止,但奉獻沒有終止,裴建新同志在努力圓夢的道路上,又作出了黨員的承諾:去世后將自己的軀體捐出,用于醫學研究!
“習總倡導中國夢,華夏兒女心沸騰;前百助學三十萬,后百捐軀獻終生。”這首裴建新同志寫下的打油詩,不僅是他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充分發揮余熱,一心捐資助學、圖報黨恩立下的錚錚誓言,更是他13年來情系桑梓、愛灑學子、弘揚正氣的真實寫照。裴建新同志用他濃厚的情意、務實的行動,生動詮釋了新時期“五老”退休離位不下崗、發揮余熱作奉獻的高尚品德,在全社會樹立了弘揚傳統美德、積極捐資助學的良好風尚,成為廣大“五老”和各界人士爭先學習的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