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實現整縣脫貧的決戰決勝之年,武山縣“六進六講”活動在全縣156個貧困村全面鋪開,菜單式“點菜”授課已成為常態,激發了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走出了一條教育脫貧的新路子。連日來,為盡力發揮講習所開啟民智、凝聚民心、發揮民力、帶動民富的作用,武山縣在深入調研基礎上,積極總結經驗,進一步創新方式舉措,確保講習活動向縱深推進。
進一步充實講習人員。各鄉鎮圍繞自身實際,認真總結活動開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進一步完善《脫貧講習所“六進六講”活動實施方案》。在講習員名單確定上,參照縣級講習員名單,分層分類確定鄉(鎮)、村兩級講習員;在講習員名單確定中,一方面突出服務產業發展、滿足群眾需求,從各級各類農技專家中認真挑選,另一方面突出精神扶貧和素質提升,完善衛生保健、道德風尚、遵紀守法等方面講習員配備。目前,縣人社局、縣婦聯、縣電商綜合服務中心等單位,嚴格按照相關程序,推薦篩選講習人員,擴充到講習隊伍。截止目前,縣人社局針對各類務工人員就業需求深入開展講習活動,培訓人數達5675人次,縣婦聯組織各級婦聯講習員充分發揮“半邊天”作用,深入各村講習所,開展各類講習活動11場次培訓750人次。縣電商綜合服務中心講習員在各村講習所舉辦電商培訓17場次培訓680余人,其中培訓貧困戶240余人。
進一步創新講習方式。按照集中和分散相結合、就地和交叉相補充的原則,講習活動分為固定和流動兩種方式。固定講習活動以課堂式大宣講和互動式小組會等方式進行,在講習所中開展。流動講習所,以方便群眾為原則,不限具體地點,不拘泥于形式,有的辦在了田間地頭、產業基地、企業生產線、電商服務中心,有的辦在了異地,變“耳聽為虛”為“眼見為實”,還通過廣播會、群眾會、文藝宣傳隊、鄉鎮“夜校”等各類載體,采取一對一或一對多的方式,將講習陣地前移,變“守株待兔”為“送貨上門”,講習活動盡量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講習語言力求群眾“聽得懂、易接受、受歡迎”。

進一步完善講習內容。講習所以教育農民、培育農民、扶志扶智為重點,列出備講“菜單”,根據村民需求確定講習內容。目前,講習內容已涵蓋政策解讀、產業發展和精神扶貧等多個方面。同時,結合實際,加大了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等內容的講解,并結合“一戶一策”中的致貧原因,有針對性的列出講習“菜單”,將健康扶貧、產業扶貧、文化扶貧、教育扶貧和社會兜底保障等各類脫貧政策納入講習內容,并根據季節時令變化,分類制定培訓計劃,在講習過程中,把講好脫貧經歷和脫貧經驗作為重頭戲,推動脫貧典型上講堂,讓身邊人講身邊事,全面激發貧困群眾主動脫貧的愿望。
進一步擴大講習范圍。在鞏固貧困村講習成果,進一步提升群眾致富技能,補齊精神短板的同時,縣委在總結脫貧講習所“六進六講”活動經驗和深入調研基礎上,不斷擴大講習范圍,針對非貧困村群眾致富奔小康的需求,在全縣188個非貧困村建立“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并參照貧困村脫貧講習活動的經驗和做法,準確對接群眾需要,科學制定講習“菜單”,使群眾在“新時代農民講習所”中,學到創新創業、干事成事的真本領,為建設幸福美好新武山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
目前貧困村“脫貧講習所”和“非貧困村新時代講習所”已按照“建設規范化、隊伍多樣化、內容菜單化、語言通俗化、方式靈活化”“五化”要求規范化運作,走上了正軌,已開展1200多場次,受講人數達到4萬余人。通過講習實踐,廣大群眾的精氣神逐步提升,貧困群眾“等靠要”的思想觀念逐步轉變,內生動力不斷激發,脫貧意識日漸增強,為實現整縣脫貧摘帽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天水在線編輯:李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