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井的井底鋪滿了紙幣 |
核心提示 十年前,武威市雷臺公園的一名工作人員,在對雷臺古墓進行例行檢查時發現了一個極其神奇的現象———不知道是誰丟到井里的一元紙幣,竟然被放大到了一百元那么大……這座漢墓曾經出土過國寶“馬踏飛燕”,那古人為什么要在墓中修井?而1800多年前的古井究竟是如何具備了這種神奇的“放大”功能呢?這一切的背后,究竟是跨越千年的巧合,還是古代能工巧匠的心血呢?連日來,記者深入采訪,試圖了解一元紙幣變百元大鈔之謎。
發現 奇特現象疑竇叢生
原雷臺管理處張寶童主任告訴記者,雷臺向游人開放后,他想弄個燈放到井里,叫大家來看一看這還有一個漢代的井,比較稀罕。 1996年的一天早晨,他像往常一樣早早地來到了單位,當他走到古井邊向下一看,百思不得其解的一幕出現了:有人往井里扔的紙幣變大了,這么奇怪!自己反復看后,又叫人來看,大家認為比放在手里都清楚,是放大了。
自從武威雷臺漢墓被發現后,一個又一個的謎團接二連三地困擾著考古界。誰也沒有想到,就這樣一口古井在1996年干枯后竟出現這種讓人無法解釋的現象。一口干枯的古井怎么會“見錢眼開”呢?莫非是1800多年前的挖井人有意在井下設置了什么暗道機關?還是這口古井的建筑結構上有什么與眾不同的獨到之處?是排水系統,還是為迷惑盜墓賊,人們不得而知。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是一口用漢磚堆砌成的井,磚與磚之間沒有使用任何粘合材料。經歷了1000多年的井水浸泡,井壁的磚大部分已經嚴重風化,只是放在井底的部分壁磚仍保存良好,這口井如果從墓道中井壁的開口處,用簡單的工具測得井深只有5米,它開口處直徑約為0.95米,井底直徑約為0.86米,而井中部的直徑達到了1.15米,古井整體呈腰鼓狀。為了探索井下的秘密,有人曾用小型攝像機從井口處慢慢地放到井底,反復拍攝中沒有發現任何可疑之處。
釋疑 梯度折射視覺差異
張寶童說:“這個井并不是上下一樣粗,它是有的地方粗有的地方細,是不是這個原因產生了折射作用?好像放大鏡,那個凸面就起了那么一個作用。”人們一般見到的水井井壁大多直上直下,這口古井為什么要修成腰鼓狀呢?而且據井底1米深處的壁磚被堆砌成了人字形,這種獨特的造型經過燈光的反射能產生意外的放大效果嗎?
張寶童向記者介紹,前一段時間,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的教授在得知有關古井的情況后認為,這和井中間的結構沒有任何關系。只要古井中心的溫度低,邊緣的溫度高井就出現放大效果。井中間的折射率比較高,井邊上比較低,只要有這個梯度就行。所謂的梯度通俗來說就是溫濕度差,在同等介質的氣體中,溫度高濕度小的地方空氣折射率就低,溫度低濕度大的地方空氣對光線的折射率就高,放大效果就好。只要能測出井底附近的空氣溫濕度存在差異就能找到這個隱藏在空氣中的“放大鏡”。
張寶童說,可是,用一般的民用級的指針溫濕計只能測出井底與井口的溫度相差兩度,濕度相差 10%。根本無法測出井底中心位置和邊緣位置溫濕度的微妙變化,怎樣才能證明井底確實懸浮著一個由空氣做成的放大鏡呢?然而一個實驗給大家帶來了一線希望:由于人與人之間的視力的差異即使將寫有文字和數碼的木板放到井底,有的游客也根本看不清木板上寫的是什么。當游客把木板慢慢地提升到距離井底1米高的位置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看到了,看到了,往上提一提就能很清楚地看到了。”這次意外的發現驗證了專家們的推斷,井底1米厚的神秘空氣層確實具有對物體放大的功能,也就是說在這層空氣的不同位置存在著溫濕度的差異。但是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井底中心位置的濕度比邊緣要大呢?這口古井已經干枯10年了,難道這層厚厚的紙幣下面還隱藏著什么不為人知的秘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