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過涼州破難題
武威過境高速公路建設紀實
作為河西重鎮,武威是我省高速公路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節點。然而,由于征地拆遷工作太難,古浪至永昌高速公路在修建時“跳”城而過。
2004年12月23日,武威過境段高速公路開工奠基,如今工程已進入路面鋪設階段。公路建設者和當地政府一道聯手破解了征遷難題,打造出了一條和諧之路。
情為民所系武威過境高速公路全長只有44.5公里,卻穿越了武威市涼州區的9個鄉鎮,涉及35個行政村、109個村民小組。路短,就意味著占用土地少,這是工程建設的優勢;沿線居民多,就意味著人均耕地少,卻是工程征地拆遷的難點之所在。
涼州區高壩鎮同心村十三社,全社耕地只有191畝,此次公路建設就征用了130畝,人均耕地一下子降到了2分地,處于人均耕地警戒線以下。和平鎮有一個城郊村,以前鐵路建設就征用了很多耕地,此次征地以后人均耕地還不到2分。有一個村的農民就土地賠償問題連續開了7天村民大會,但臨到簽訂征地協議時卻又變了卦。農民擔心的是,沒了土地以后怎么生活。
其實,這也是項目辦和當地政府關注的焦點。武威市和涼州區相關領導先后8次召開項目征地拆遷專題會議。涼州區出臺了全省首個將失地農民納入了城市低保范圍的方案,上報武威市政府等待批準。項目辦則嚴格按照國家建設項目征用土地“占補平衡”的使用原則,向地方政府及時、足額支付了耕地復墾費用,用于安置失地農民或二次造地;針對征地后人均不到半畝地的農民,項目辦上報甘肅路橋公路投資有限公司,遵照國家有關政策,通過當地政府以提供設施農業補助的形式適當對農民予以補償。同時,對一些因工程建設造成的邊角地,項目辦還在設計允許的范圍內適當變更了涵洞進出口標高,讓農民“過路”繼續耕種;對一些面積過小確實無法耕種的邊角地,項目辦則通過與當地政府和國土部門積極協商,全部予以征用并給予適當經濟補償;對因受施工影響導致農作物減產或損壞的,項目辦主動調查落實,并積極督促施工單位給予經濟補償。
情為民所系,得到了沿線農民的大力支持。2005年7月上旬,武威過境高速公路主線建設用地的交付和地上附著物的折遷任務基本完成。
利為民所謀武威過境高速公路項目沿線所在地,縣鄉道路縱橫,水利設施密集。但由于高速公路是東西布線且涵洞不能隨便設置,導致數百條南北走向的渠道被切斷,給工程施工和農田澆灌都帶來了困難。如何解決這一矛盾?
項目辦采取了為農民修渠的辦法。先將水渠匯集到某幾個涵洞,過了公路再將水渠分散開來。沿著公路,施工隊伍為農民所修的水渠長達70多公里,超過了公路主線的長度。除此之外,為了有效保護沿線生態環境,項目辦要求施工單位對施工取料場進行了合理規劃,堅決杜絕對基本農田進行隨意亂采、亂挖、亂取土的行為,并要求施工單位要保持原有地貌耕地的完整性,及時對取料坑和臨時占用的耕地進行恢復;對于部分在施工中受到損壞的鄉村道路,項目辦和施工單位則進行了高標準修復。
武威過境高速公路在建設時利用了過去既有的一部分路段,但舊路上的一些涵洞進出口標高卻不能滿足沿線農民出行的需要。項目辦主任祁偉就沿著線路,對涵洞遂個進行徒步考察。最終,全線共有21道涵洞被拆除重建。僅此一項,就增加建設成本240多萬元。為了增加沿線農民收入,甘肅路橋公路投資有限公司和項目辦一方面積極要求各施工單位就地用工,另一方面則動員當地村民出工、出力、出車,給施工單位采料、運料,增加收入。僅用工一項,自工程開工建設以來,就有10000余人次當地農民投入到了公路建設當中。
以心換心,以情感人,武威過境高速公路的建設獲得了當地政府和群眾的大力支持,工程進展順利,預計10月中旬即可建成通車。